1965年到1970年,我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念书,学制五年,诡异的是,有四年多没有上过课,此中缘由不说也罢。不上课不等于不学习,除了开会学习,平日闲聊也是一种学习,如此一来,哪个教师什么背景,什么水平,也就知道个大概。
除了几位教授,有两三个普通教师,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其中一位叫田树茂。平常见了也叫田先生,总没有多少的敬意。主要是他那模样,太寒酸了,戴个近视镜,一圈一圈的,眼睛看去像个小黑点。那些年,似乎特别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想起他,总是戴个有护耳的棉帽子,帽檐软耷耷的,苫下来遮住半个额头。一口晋中话,听起来只觉得舌头在嘴里呼噜呼噜转,要说的意思,还不如脸上表达的清楚。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一位老师,多年后,认识了他的弟弟,遵从古礼,自然该称作师叔。
师叔叫田树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乡下教书,有个小名头,是省青年联合会的委员。他也是。省青联每年一次会,都是文艺组的,也就认识了。后来我调回省作协,树苌是省书法家协会的秘书长,见面就更多了。我平常不叫他师叔,只叫名字,他比我大两岁,勉强算个兄长。只有在喝酒的时候,要劝酒了,才叫他师叔,比亲叔还亲。
这位师叔,跟他的那位兄长,完全是两种人。一样的脸型,大了一圈都不止,一样的身高,横里斜出了不止三圈五圈。又馋酒,微醺之际,最是可爱。不久前,我们在一家叫后院的饭馆喝酒,一个大包间里,东面墙上,满满一组八条屏,尺幅比六尺对裁矮了一尺,装在红木框里,连落笔都显得分外敦实。一幅三行,写的是李白的《将进酒》,那个拿捏得体,那个顾盼多姿,在树苌的字里,没见过的好。我劝树苌,什么时候说个好话,赔上几幅,将这一墙的八条屏换回珍藏起来。一个书法家,一辈子写不了几幅好字。他说,给了人的,哪能要回来,多喝上几回酒,啥都有了。我听出来,不是说在这儿多喝上几回酒,是说他多喝上几回酒,这样的字,不愁写不出来。
“还是师叔境界高,来!”我敬上一杯,他端起就干了。大概我这奉承,太有水平,他来了兴致,眯起小眼问我:
“石山啊,你一天叫我师叔师叔的,我知道我哥在学校,没有教过你,是不是你私下里向他请教过?”
“哪里用去府上,路上就行。”“啊,你真是勤学好问!”
“不用!”我也是喝高了,脑子格外灵光。“每次路上见了树茂先生,我就下了决心,往后要好好做学问,学问做的好坏是一回事,怎么也不能跟树茂先生这么寒酸,这么潦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后来还有点出息,跟树茂先生的激励是分不开的。”
跟前的人都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树苌是书法家,我早就知道,他的字,我不怎么喜欢,觉得太张狂了。字要有力道,这力道要深藏不露才好,他的力道,跟他这个人一样,看着就浑身的劲。说来凑巧,就是那次在后院饭馆喝酒回来,收到本刊物,看了一篇文章,让我改变了看法。不懂书法的人,得别人提醒才会悟出个什么。
这是本民间刊物,叫《文笔》,江西进贤县文港镇的农耕笔庄办的。文章名为《诗评当代书法五十家》,作者秋子,后面标明作者住地为甘肃,可见不是中国书协的什么委员会的成员。我看了一遍,五十家里,有孙伯翔、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老一辈书家,也有王镛、陈振濂、林岫、周慧珺、曹宝麟这样正当红的书家,更多的是我没听说过的书家,想来是在各省市称王称霸的。排列嘛,不按汉语拼音,不按姓氏笔画,也不按年龄,我推测,作者像是在搞书法界的龙虎榜,类似梁山泊好汉排座次。田树苌名列其中,山西独此一人,排名第三十七。前面第三十三是王学仲,第三十四是曹宝麟,三十五、三十六是两位河南书法家。后面第三十八是魏启后,山东书协的名誉主席,第四十二是李铎。开出前后的书家名讳,意在说明田树苌在这诗评家眼里的位置。诗曰:
米意庵前座傅山,情结纸上自安闲。风疾雨骤心无碍,笑驭轻舟走浪尖。
是说树苌的书法,远绍米南宫,又就近师法山西的傅青主,虽风疾雨骤,而了无挂碍,如同浪尖轻舟,别有一种安闲自在。
看来下次见了树苌,得真心叫声师叔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