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读书学习有过精彩深刻的阐述,也不止一次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
习近平不仅书读得多,而且,许多书已经内化于心,以致在演讲、访谈当中,对于相应例证尽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使人扑面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息。他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每次出访,他都以大量诗文贯穿始终,还能随口引用出访国一些作家、思想家的话,以此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在巴西,他引用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话:“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在韩国,他引用该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
习近平能将书中内容高效吸收转化,固然在于读得勤奋、专注,可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两点不容忽视。其一,在选书上,要“取法乎上”,读养分充足的书。他曾经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他对领导干部读书方面的要求,也正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体现。他当年在陕北农村插队时,不仅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而且,多遍通读《资本论》等马列经典,为此写了厚厚十多本读书笔记。习近平不只注重阅读经典著作,还有意识地将工具书“装”进脑中。他曾讲到自己农村插队时,于田间地头看字典的情形,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其二,在读书时,注重分析对比,因比较而提升阅读成效。习近平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读,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史实,他往往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了解和分析问题。当然,这种比较分析阅读并非没有章法,他经常会以一本书为主,同时又不断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进行扩展阅读。比如他读中国历史,就是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的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
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书香已经深深融入到习近平的工作与生活,在日益凸显其个人魅力的同时,亦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山西省长治市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