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这小子做起学问来了

    韩石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6月13日   03 版)

        我有个毛病,对喜欢的年轻人,当面叫什么视情景而定,背后最常叫的是这小子。当面叫这小子的,不多,宁波作家三耳秀才韩光智,要算一个。这三耳秀才,是他的笔名,在当地,一说秀才,都知道是这小子。

        与三耳秀才的交往,可推到十几年前,中间还见过一次面。那时我办刊物,曾发过他的文章。见面是在2009年,那年5月,单位安排老作家休假,地点是杭州的一个创作基地,我和老伴都去了。这期间,曾去溪口,参观蒋介石故居,这小子专程从宁波赶来相见。记得那次,还送了我一个紫砂茶壶,个儿比通常的大些,适合北方人使用。现在还用着。眼前有个物件,时不时的会想起这物件的赠送人。

        这些年,秀才不时有大作出版。承他高看,多赐我拜观。我这个人,当过多年中学教师,看谁的书,都像是看学生的作文。先看文辞,再看立意,末了还会想着,怎么教导上几句。秀才的书,最早看的是本散文集,觉得文笔不错,风趣机警,是个会写文章的人。只是有时,不免油滑,这不能叫毛病,发扬光大,几乎就是风格。只看用在什么文体上。我当时就想,这小子(对不起,我思考起来,对年轻男子,谁都是这个称呼)若是起下意,写本小说,其影响力,不比他的散文书差。想是想过了,并没有跟这小子说过。再后来,看他写的一本儿童教育的书,仍是这个感觉,也没有跟他说过。

        所以不说,是因为我觉得,一个写作者的发展,不可以定势视之。你料不到他会往哪儿走,就是他自己,也料不到他会往那儿走。但是,大的趋向上,我有个看法,多年前曾写文章说过,就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老年研究乡邦文献”。这个说法,好多人听了,只是觉得新奇,没有人会往深里想,我也未必能说出个道理,只是有这么个感觉而已。

        再后来,看了他的《跟着太阳走一年》,由不得暗暗叫好。是谈节气,也是谈民俗,而民俗,自从顾颉刚等人1925年对北京妙峰山庙会考察以来,已然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只是近几十年来,不多为人关注罢了。这时,也还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并未有过多的联想。去年冬天,接到他的《中国年轮》后,就不止是欣赏,而是惊叹。

        这小子做起学问来了!

        年轮,应当说是一个植物学上的名词。有谁会想到,此公竟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命名为中国的年轮。猛一想,或许会觉得唐突,细一想,不能不拍案叫绝,真是一个绝妙的定位。是呀,从立春到大寒,绕着太阳走了一圈,不是一个圆吗?这个圈,一年一年地转下去,从生到死,不就是我们人生的年轮?

        平常人,或许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在这本书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气候与物候的变化,也都有它历史上的演变,人生意义上的剖析。这样,就让我们的每一年,过得充实而有序,丰富而光彩。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强烈的节奏感,鲜活的仪式惑。宋代大理学家程颢先生,《秋日》诗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想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说到“秋日”,且以书中对“秋分”的阐释为例。

        先是说,周朝时,官方就已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到明清,朝廷还在北京构筑“月坛”,专为官方祭月之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秋分亥时在月坛举行祭祀之礼,主祭夜明之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行祭祀礼,其他年份“朝日则谴文臣,夕月则谴武官”代行。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等诸多原因,本是秋分祭月的,慢慢成了中秋的事,到如今,拜月和赏月一并实施着。在民间,赏月更是盛事,或者说抬头看月之中,也包含了对月的敬畏吧?就这样,中秋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民俗节日中,春节排第一,中秋可排第二吧。

        秋分与中秋的不同,究竟在哪里。秋分分的是阴阳,所依据的是太阳的位置。二十四节气(当然包括秋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中秋,是从阴历而来,阴历以月亮为心。由于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中秋和秋分,在理论上容易分辨,生活中却极易模糊。于是,在历史演进中,秋分祭月这样官方的大活动,也慢慢变成了中秋时民间的习俗。追问秋分祭月如何成了中秋拜月,可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月亮的魅力。在历史中,社会变迁里有一股根本的作用力,就是美的力量。时间一长,中秋之夜,那个更大更圆的月亮,慢慢就和祭月的盛事,很自然地串联在一起了。

        看过这段的文字的人,明白了事理之后,由不得会赞叹这小子的文笔,何以如此的清爽,沁人心脾,如沐春风。这,或许就是将才华倾注学问的奇妙之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