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5月19日,漂亮时髦、心直口快的美国演员梅根·马克尔嫁给了英国二王孙、红胡子哈里。
1536年的同一天,漂亮时髦、心直口快的二王后安妮·博林被英国国王、红胡子亨利八世砍了头。
不止如此,“哈里”只是二王孙的小名。他大名叫亨利。
1
在上周日出刊的《纽约时报书评》上,著作等身的英国王室传记作家艾莉森·韦尔(Ali⁃sonWeir)建议,梅根·马克尔可以把《伯克氏王室指南》(Burke’sGuidetotheRoyalFamily)作为入门读物。
不过,新娘也可以翻开2012年布克奖的获奖小说《提堂》。希拉里·曼特尔(HilaryMantel)在书中如此描写安妮·博林受刑的时刻:
王后现在孤零零的,正如她这一生都孤零零的一样。她说,基督怜恤我,耶稣怜恤我,主啊请接受我的灵魂。她抬起一只手臂,手指又去摆弄帽子,他默默地说,把你的手臂放下来,看在上帝的份上,把手臂放下来吧,他心里急切地想着——就在这时,行刑人突然大喊,“把大刀给我。”(刘国枝、王婷、李静娴、陈璐译文)
安妮人头落地,梅根洞房花烛。也许这只是巧合,但是,“在英格兰的历史上,要想找出一个跟凶案无关的日子并不容易”。王室史学家和安妮·博林的传记作者克莱尔·里奇韦(ClaireRidgway)告诉《华盛顿邮报》,“我不认为他们选日子的时候考虑过安妮·博林,他们不过是在王室繁忙的生活中找出一个最合适的日期罢了。”
但专业研究英国历代王后生平的都铎史学家伊丽莎白·诺顿(ElizabethNorton)认为,王室想来一定考虑过二王孙大喜的日子也是安妮·博林受刑日的问题,但还是核准了婚期。因为人民虽然对安妮的故事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纪念她的受刑日。“五·一九”终究不是“九·一一”。也许到了2036年,安妮·博林受刑五百周年时,这一天才会引人注目。
已婚的亨利八世看中了安妮,试图纳为情妇,但安妮坚持明媒正娶。由于天主教会拒绝宣告国王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直到1533年,亨利才与有孕在身的安妮秘密结婚。安妮生女伊丽莎白(日后成为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再孕而流产,亨利厌弃她,但安妮不肯像凯瑟琳那样无声地离开,掌玺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也是曼特尔小说的主人公)献计,以通奸、乱伦和阴谋弑君加罪安妮,交贵族法庭审判,安妮宁死不屈,毅然受刑。亨利此后再娶四妻,到底没有得到儿子。
曼特尔写道:“行刑人跨过断头台,拎起被砍下的头颅;他用一块亚麻布将它裹了起来,就像裹着一个新生儿那样。他等待着有谁把它接过去。那些女侍自己动手,将王后那被鲜血浸透的遗体搬进箱子里。一位女侍走上前,接过头颅,放在——由于没有别的地方——王后的脚旁。接着,她们直起身,每个人身上都沾有她的血迹,像士兵一样集合列队,机械地离去。”(刘、王、李、陈译文)
2
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英国媒体对“五·一九”婚礼的报道亦有不同。保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版标题是《爱有力量》,同属一个东家的《星期日太阳报》是《一吻成史》(Kisstory),一向对王室报道冷处理的《独立报》则使用了小两级字号的标题:《特殊关系:一位美国女权主义演员加入了温莎家族》。
梅根是黑白混血的美国妇女,离过婚,年龄大过新郎,结识哈里之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演员,现在却为了嫁给王子,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事业。
女权主义阵营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这桩婚事可不是什么人类进步的捷报。”加拿大作家利娅·麦克拉伦(LeahMcLaren)在妇女杂志《腰链》上写道,“事实上,这是个像山一样古老的故事。一个胸怀大志的年经妇女放弃自己打拼得来的蒸蒸日上的事业,进入一个历史上最毁人的家族企业,去做良妇贤妻,你还要打着女权和人权的幌子,大张旗鼓地宣扬,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七十九岁的澳大利亚学者和女权主义先锋杰曼·格里尔(GermaineGreer)宣称,梅根将从婚姻中逃脱,因为她有过逃脱的前科。“我希望她以某种方式逃脱,也许带上哈里一起。”格里尔告诉澳大利亚电视节目《六十分钟》。
在做客英国日间电视节目《今早》时,格里尔博士还对梅根的新形象做了一番评论。
“她不会获准发光,你们送她去参加澳新军团阵亡纪念日,这可怜的小东西枯坐在那儿,别人只关心她的衣装。”格里尔说,“他们老让她穿棕色——棕色可不讨人喜欢。那恶心的帽子又算怎么回事?那顶牛粪帽?她戴着那玩意,还配了白装?她的设计师是谁呀?”
五十七岁的主持人露丝·兰斯福德问:“可她这样做不是为了爱情吗?”
格里尔博士答:“问题就在这儿,你为了爱情放弃的越多,你让这爱情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
她还告诉《六十分钟》,尽管她不相信婚姻制度,但是,“我希望他们万事如意。我希望他们过上美满的生活。让我们希望他们是相爱的吧。如果不是,这婚姻必将完全无法忍受。”
3
哈里和梅根的婚事似乎成了这样的一种庆典:一个祖上是奴隶主的男人娶了一个祖上为奴的女人,那么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忘记。
小说家坎迪丝·卡蒂-威廉斯(CandiceCarty-Williams)对网刊《声音》指出:“王室不代表我们。他们从来不代表我们。黑人本该是他们的奴隶。他们不是我们任何人的朋友。我们看《王冠》和《唐顿庄园》,剧里一个黑人都没有。他们对我们完全没有兴趣,这由来已久。”
媒体普遍声称梅根是史上“第一位黑人王妃”,很多人为此兴奋不已,但历史学家警告,不要被王室的宣传战冲昏头脑。瓦莱丽·韦德(ValerieWade)指出,“实际上我们有自己的王室、自己的公主和王妃。有些还是非常喜欢惹是生非的非洲女人呢。”
韦德举了几个很厉害的例子:斯威士兰的西卡尼索·德拉米尼公主、尼日利亚的凯莎·奥米拉纳公主,还有阿里安娜·奥斯汀王妃,一位嫁入埃塞俄比亚王室的美国黑人妇女。
伯明翰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凯欣德·安德鲁斯(KehindeAn⁃drews)说,英国王室与帝国、殖民主义和纯种的观念密不可分,因此,他们也许是英国人心目中白人性的首要象征。“大约三分之二的英国人支持君主制,认为不列颠帝国是好事的英国人差不多也是三分之二,这可不是巧合。”他说,在英国退出欧洲的时代,王室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我们现在的英退运动有点像‘让不列颠再次伟大’,君主制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让一个黑人妇女跻身其中,不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安德鲁斯进一步指出,英国王室不只是种族主义的象征,他们实际上也是种族主义者。就在今年4月,梅根的公公查理亲王视察英联邦人民论坛时,与圭亚那裔英国作家安妮塔·塞西(AnitaSethi)握了手。
塞西事后投书《卫报》:
“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亲王问。
“英国的曼彻斯特。”我说。“那你可不像!”他说完哈哈大笑。
查理亲王的父亲菲利普同样有着漫长的种族主义言论史。
谈到哈里与梅根的婚事,加拿大小说家大卫·查里安迪(DavidChariandy)告诉《环球邮报》:“哈里王子做不做功课?他有没有付出努力,真诚的努力,去理解他爱的人,或他意图去爱的人感同身受的那些事呢?”
无论如何,“五·一九”是难得的一天。八十三岁的法国作家、龚古尔学会主席贝尔纳·皮沃(BernardPivot)5月20日在推特上总结:“胜利,昨天,在温莎城堡,这一天没有袭击,没有杀戮,言情小说,童话故事。杀手们也在看电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