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2017年,浙少社销售码洋首超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0亿码洋的成绩单上,没有一本教材教辅,持续躬耕主业、80%为原创,这是浙少社选择的出版担当。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很多人关注到了这家出版社的超级畅销书,却忽略了畅销书的背后,这家出版社强大的原创实力,原创图书品牌的迭次萌发。连续15年少儿零售图书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的背后,是组织保障、人才队伍、营销体系、激励机制到最后产品布局形成的无缝链接的系统。
在汪忠的内心深处,驻扎着一颗坚韧不拔的灵魂。他对出版有着自己的理念与体认,更有长期操盘出版所积累的可贵经验,在“价值”与“市场”之间,他尝试为原创少儿出版开出一条道路。不用怀疑,作为60后,他在共和国的风雨中成长,“责任”与“担当”已写进60一代的生命。
回顾2017年,浙少社发货码洋与销售码洋都超过了10个亿,都是历史新高,一批图书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第一,加强导向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目前已有6个项目列入了“十三五”重点选题规划,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扶持,是历史上的新突破。
第二,出版特色上,浙少坚持了以儿童文学板块为重点的畅销书集群的维护拓展和原创新作的持续发力,可圈可点。作家沈石溪、杨红樱都有新作推出,收到了比较好的市场效果。去年,我们推出了任溶溶先生《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孩》书系,他的经典之作《没头脑和不高兴》,取得了比较好的两个效益,总发行量一百五六十万册。同时,我们关注新人新作的推出,去年推出了一套《中国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精品书系》,第一辑推出12位新生代作者。中生代作家的作品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汤汤的作品,像《水妖喀喀莎》等,经过精心打磨,不但获得了各类奖项,而且版权输出到海外,市场反响不错。
第三,着力推进解决少儿出版板块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浙少社的出版特色是以儿童文学见长,其他板块像低幼、动漫、科普等相对发展不充分。去年,我们在国学、文教、低幼方面全面发力。尤其是,经过几年的打磨,基本上形成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精品绘本书系为代表的四个儿童绘本精品板块。
第四,去年,我社版权输出数量包括进入国家相关重点扶持项目的总体总量,跟往年相比都有大的进展。特别是海外运营取得新突破,去年设立了英国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搭建,能够助力中国少儿出版的走出去。
销售渠道的调整优化方面,去年线上线下齐发力,特别是新渠道的发力效果比较好。有些定制图书,像《金牌速读》这样比较小众的图书,都销售10多万套。去年,我社继续扩大阅读推广活动范围,一年在全国各地的各类书展、公益讲座、名师名家进校园等活动超过450场。
跟大家一样,浙少也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着力做原创,着力开拓新渠道;一方面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关于建设良性市场生态,要有行业协会的助力,要抱团取暖。但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规模增长和考核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在行业引导、行业自律上没有刚性约束,包括新书折扣政策问题、渠道销售折扣问题等。
第二,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专业分工,减少平庸的低水平重复出版甚至是三俗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由新涌入者制造,是打价格战最主要的起源点,粗制滥造、成本低,二五折、三〇折甩卖,对正常的出版生态造成比较大的破坏作用。
第三,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举一个例子,现在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都在举行阅读推广、图书集中采购、政府招标的举措,对图书出版业肯定是好事。现在看来,这些招标很难以图书的优劣、质量高低和好坏作为标准,而往往是看定价能让多少折扣。在政府采购招标上,要考虑如何把真正原创的优秀图书送到孩子手里,而不是以折扣价格作为唯一决定因素。
第四,出版社的自律。我们要讲品质出版、品位出版,做好每个选题,也可以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还有人才队伍建设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一方面,编辑力量、编辑资源不足,培养一个编辑非常不容易,一方面现在的出版行业缺乏稳定留住人才的政策。我们身处杭州,现在各级政府、各级园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旺盛,开出的条件都比我们高。
内容生产与渠道建设,都是出版社立社之本。渠道原来分线上线下,传统实体、电商,现在又加了社会化销售的新渠道,包括其他传播形式的渠道,如有声书、二维码扫描其他载体形式的体现等,都对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
传统渠道是出版社要坚守的文化阵地。试想,一个城市、一个小镇上没有书店,大家都接受不了,书店是一个文化地标,实体店的图书销售我们会继续坚韧不拔地做下去。
第二,传统电商的上升会逐步趋向平缓,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增长期和发展期。要更精准的做一些产品,对接网上读者的喜好。比如,适合低龄段阅读的图书产品适宜网上销售,适合高龄段少年儿童阅读、文字量比较大的作品,实体店的销售也不逊色。那么从选题开始,我们就要考虑图书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投放方向,包括后续宣传、营销、资源配置等。
第三,新兴渠道。新兴渠道不需要大规模的铺货,要以特定的产品做好对特定人群、特定渠道的对接服务,这是出版社面临的新课题。从选题策划到营销推广的定位更精准一点,可能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新媒体。特别是喜马拉雅、凯叔、得到等有声读物市场,这两年风声水起,体量和影响力已经是不容小看。
出版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新兴渠道、新兴产业链中,不要缺失掉我们原有的作用。有实力的出版社或者出版集团可以来做探索性的事情,比如,开发移动端的听书平台,或者打造一个“写书出书卖书看书听书”五位一体新业态的终端服务渠道。会冒出一些传统出版企业顺利转型成为传统出版+内容+运营提供的全方位平台。要有前瞻性,也有一定的投入,要持续运营。特别是在初创期,刚开始见不到那么多回报的时候,要能够顶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