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道教学界有关古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然而,古灵宝经研究的复杂性及史料的匮乏,导致众多学者对灵宝经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往往彼此相去甚远。而争论的焦点与核心,则在于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录”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这两部分孰先孰后的评判。对“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道教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也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国际道教学界的研究者们,如中国学者陈国符、王卡、王承文、吕鹏志、谢世维等,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大渊忍尔、小林正美、神塚淑子等,美国学者司马虚(MichelStrickmann)、柏夷(StephenBokenkamp)等,全都认为“仙公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并据此发表专论,成果丰硕。对此提出颠覆性意见并另辟蹊径,形成具有独创性系统理论的,则是刘屹教授。
刘屹《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几乎囊括了其十余年来关于古灵宝经研究的所有成果,既是著者对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的全面总结,也是“古灵宝经的研究不应该局限在‘新旧’和‘早晚’这样的基础问题之中”这一主张的深入贯彻。古灵宝经研究的意义何在?学界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何在?古灵宝经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如何?紧扣这些疑问,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研究产生的各种争议和矛盾之处,《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首先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然后进行踏实和严谨的研究。全书一破一立,以颠覆古灵宝经的“新旧”“先后”等学术定式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古灵宝经造作时间的全新理论,进而展开了古灵宝经相关课题的宏大历史叙事。值得称道的是,著者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原始文献的母语优势,从基本文献的句读做起,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悬而未决的释读难题,彻底颠覆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灵宝经形成历程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关于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的全新图景,研讨并提示出一系列新的有意义的学术论题。
全书结构谨严,大体分为五大部分:《绪论》探讨古灵宝经研究的意义;《序篇》梳理古灵宝经硏究学术史;《上篇》讨论了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中篇》对“新经”与“旧经”的文本与思想进行了多项个案研究;《下篇》从灵宝经教与汉译佛经的关系,灵宝经教的确立与流播两个方面,探讨了灵宝经教的来源与影响;《附篇》是对灵宝经教展开的历史学专题研究;《结语》是对全书内容及研究价值的总结。
该著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晋宋时期三十多卷古灵宝经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验证和讨论的成书先后时间线图。灵宝经之所以受重视,就是因为有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可以使我们从排序混乱的明《道藏》中,区分出最早在晋宋时代成书的一批“古灵宝经”。该著论述的重点,也正是陆修静471年《三洞经书目录》著录的总计三十卷左右的“古灵宝经”。按照陆修静的目录分组,可以将“古灵宝经”再分为“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两部分。在刘屹相关研究之前,国内外灵宝经的研究者,从来都是认为“旧经”早于“新经”。这其实从未经过切实的论证,只是因为陆修静目录中,“旧经”列在前,“新经”附在后。而且按照灵宝经的教义,“旧经”是从宇宙开辟之初就已存在的天文宝经,“新经”则是迟至公元3世纪左右葛玄在世时才出现的经本。实际上正是陆修静希望人们相信:存于天宫的“旧经”从成书时间上看,是要早于在人间流传的“新经”。但这显然只是道教的神话,“旧经”与“新经”的先后关系,要从两组经的思想内容上去做细致地区分。
刘屹的研究立足于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的重新释读,解决了其中关键性的句读问题,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400年、420年、437年、471年等几个考察灵宝经成书历程的关键性时间点,又根据对灵宝经内部的神格、思想、观念、仪式等多条线索的综合考察,建立起一个与以往有关“古灵宝经”造作历史完全不同的全新认知模式,提出了“新经”早于“旧经”,“新经”和“旧经”内部又各自有成书先后之分的重要结论。在此新模式指导下,著者并将这三十卷左右“古灵宝经”在东晋末、刘宋时期的几十年间,分批、先后造作行世的历史过程,揭示到以往研究从未达到的精细程度。三十几卷古灵宝经的成书,被分别系于320年代至400年间、400—420年间、420—437年间、437—471年间、471年至570年代间等几个时间段内。这合理地解决了古灵宝经成书历程的时间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讨古灵宝经的内容及其对古今道教的影响,奠定了新的研讨基础和平台。
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关于六朝时期古灵宝经“新经”与“旧经”的一些争论,刘屹教授对国外权威学者的研究,从追随到质疑,到大胆颠覆旧说,不盲从盲信,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势,立足于严谨遵守学术规范与充分理解学术史的基础,在相关问题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具体而言,《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规范。对自清末以来、国内外的灵宝经研究历史,做了全面的梳理。清晰翔实的学术史梳理,是作者提出全新观点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注重以历史学检验史料的方法来研究六朝道经的内容。全书注重实证,对来自道教的神话时刻保持警惕,既依照可靠的历史记载,也充分利用经典内在的思想线索,复原出古灵宝经形成的经过。三是书中各章节的每个论题,都经过充分的论证,各论题之间又可互相印证和支撑,通过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反复研讨,将一个最初的大胆设想,逐步确认成一个可以成一家之言的系统性结论。
本研究的工作并不想为灵宝经的研究画上句号,而是可为后学者提供坚实可靠的研讨平台和框架结构。相信本著的出版,将切实推进“古灵宝经”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