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谈美学艺术的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巧的艺术》自2014年9月开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以来,目前选课者已达到104495人。修课学员包括校内外,既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士。
除了在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创业学院等二十多个VPC平台上线,它还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大、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纳入选修课。选课人数之多、兴趣之大,是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始料未及的。
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在慕课之前,肖鹰开设的《不朽的艺术》作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已讲了十年。
在分析这门课受欢迎的原因时,肖鹰说:“一是时代需要,即伴随着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深化,社会大众对经典艺术的重新认知和精神需要;二是本课程的设置对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和相应的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经历了近15年的建设历程。开始定位为概要的讲解艺术史知识,逐步发展为以历史为经线、中西比较为纬线,聚集于中西艺术史上具有人类精神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艺术品的美学解析。”
慕课的讲解,是录播视频讲解。视频媒介是非现场的,制作定型的,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它与传统实体课堂讲解的重要区别。实体课堂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前备课、讲课时课堂反应等因素,临时更改和调整讲解内容。慕课就没有这个“临时自由”。针对慕课的特点,肖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多年来,肖鹰已形成在深化备课内涵的基础上,以无讲稿即兴演讲为主要讲解方式的教学风格,如果写好讲稿,他几乎就无法讲课。
“我强调课堂教学的现场感。”肖鹰所理解的现场感,一是教师讲解的必须是当下在思考中的鲜活的内容,语言是思想着的语言,而不是背讲稿或念讲稿;二是教师的讲解是思考中的讲解,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真正将学生引入课程内容的活跃思考中。这种教学方式,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课堂讲解必须是“师生共同在场”的交互性活动。
然而,在录制慕课时,肖鹰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他眼前只有一个毫无反应的、冰冷的摄影镜头。因为这镜头没有反应,在课程视频录制开始阶段,他总是潜意识地为了等待它的反应而延缓语速。这导致前期录制效率非常低,为了录制不到一小时的课程,花费了两三天。
由于慕课视频是“完成性的”的讲解,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甚至为了自己临时对录制内容有了新的想法,肖鹰也经常要废除录好的章节,重新录制。
“慕课的时段限制也非常束缚讲解。现在高校实体课堂,一节课是45钟或50分钟,给予教师非常自由的演讲空间。慕课因为视频上传和在线学习的时长限制,以8-10分钟为一个视频小节录制,这对知识点和讲解内容的设置是非常限制的,在录制也非常挑战主讲教师。总之,因为我在慕课录制中也坚持无讲稿即兴演讲,为了保证在多项限制下的课程效果,最高效的录制,也只能做到一小时课程视频要花费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来录制。”肖鹰说。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同学在修课前后希望获得图文并存的纸本课程教材;另一方面,肖鹰也希望为修课同学提供一本对慕课视频演讲真正具有补充意义的教材,《不朽的艺术》一书于是应运而生。
在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上,肖鹰既不是照着前人讲艺术史,也不是接着前人讲艺术史。作为一本大学生文化素质通识教材,他在书中致力而为的,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美学教授的学术研究、艺术鉴赏和人生体验融铸在对经典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的解读文字中。他不仅引导读者深入欣赏经典作品,而且引导读者思索和体味经典作品背后的人生哲学的美妙意蕴。
肖鹰认为,《不朽的艺术》与前人对相关艺术作品的分析,不是颠覆性关系,而是“似与不是”的关系。“似”是有前人的影响,“不是”是他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
“我认为,一个美学教授讲解经典艺术,必须是两个要素的融合,一个是哲学思考,一个是生命激情。如果说我这本书与通行的教材讲解艺术品有什么不同,就在于我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不是采取一种传统教科书式的平面欣赏和知识灌输,而是哲学思考与生命激情的交融、浸透。”他说。
“讲这门课讲了15年,每次开课,都如新开课一样,要重新备课,制作新课件,而且每节课都必须是全身心投入的在场讲解。”肖鹰说。
《不朽的艺术》尽管是以演讲文字实录为基础编写,但编校也很辛苦。最艰难的工作就是既要保留口语的简洁通畅优势,又要尽力消除口语中的各种缺陷,使文字达到书写文字的准确和优雅。
“坦率说,为实现这双重目标,以演讲实录编写一本书,难度远超直接写作一本书。我们希望《不朽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对修课的同学具有重要补充意义的教材,而且也是一本对广大艺术和美学爱好者具有阅读价值和启发意义的图文并茂的书。”他说。
2018年第2次印刷前,肖鹰和助教孙晶对《不巧的艺术》文字再度进行了全面校订,纠正了首次印刷中的多处笔误,同时更换了部分效果不理想的图片。使本书在文字表达上更加准确,图片效果也更加优美。
《不朽的艺术》成为清华大学首批慕课与线下课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肖鹰认为,这种混合式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局限于作品赏析的单面性,从精神层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单向传输教学观念,推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开放式教学观念,也打破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了学校课程教学模式层面,为课程教学模式的信息-立体化改革做了创新尝试。
《不朽的艺术》出版后,除了修课学生对本书表示认可之外,也受到社会读者的喜爱。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良志认为,《不朽的艺术》既适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习,对艺术研究者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