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大的历史细节和史实是经得起推敲的,《围困长春》体现了作家的史学功底和文学才华,深刻揭示了战争背后各种力量的较量。”近日,《围困长春》(人民日报出版社)研讨会暨读者见面会在京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北京大学教授李成言等人围绕该书的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围困长春》是一部还原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战役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围绕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围困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据作者李发锁介绍,为写作《围困长春》,他耗时五年,查阅了两千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力图全方位展现真实的历史画卷。与会评论家认为,对于围困长春这场战役,作者既写了胜利与成功,又写了失败与挫折,尤其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例如林彪(还包括李作鹏、邱会作等),直言不讳,功就是功,过就是过,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理清诸多臆断,还原了七十年前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真相。
1948年,面对长春“坚冠全国”的防御工事,毛泽东批准林彪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实行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三管齐下,尤其在“食口”包袱争夺上,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攻守双方和老百姓均付出惨重代价。10月,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即克,不足一月,东北全境既获解放。
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从读者的角度和文学的角度看,《围困长春》好看,令人不肯释卷,像看一部经典大片,关键是这部书尊重了史实,校正了以前在围困长春和解放东北这段历史上的许多不同说法。党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肖甡表示,《围困长春》具有大历史观,不是单纯论军事,而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精神诸方面综合剖析战争。直言不讳,既写胜利与成功,又写失败与挫折,多视角、全方位还原历史真相。军事专家戴旭认为,本书集档案、文献、回忆、著述等综合研究成果之大成,是一部兼有史实、思想、理论及文学价值的不可多得之力作。 (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