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回眸高考四十年:梦想照进现实

    英瑛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4月18日   05 版)

        有这样一个机遇,在艰难的岁月中,开启梦想的大门,让你带着希望拾回遗落在山野的大学梦;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浸透着汗与泪,直至几十年后再回首,仍就热泪盈眶。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的恢复,如一阵春风,温暖了经历了十年寒冬的有志青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被琐碎、平庸覆盖的日常生活。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踩着坚定的步伐,从各行各业走进了校园。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田野、工厂,当梦想照进现实,把握住高考恢复带来的命运的转机。

        纪念恢复高考暨1977级、1978级大学生入学四十周年之际,福建省当年亲历高考的1977级、1978级学生们选编了《回眸高考四十年——77、78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纪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文集。在这本文集中,回忆了当年高考前后那段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记述了来之不易因而奋发努力的精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一时间,满城尽说高考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布后,知识青年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顿然感到光阴在前,生活充满了各种希望和可能。”刘海峰回忆道。在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之时,他正在龙岩插队,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当时距离高考仅剩40多天,为了实现尘封已久的“大学梦”,他毅然全身心投入抓紧时间备考,最终考取厦门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很多像刘海峰一样在农村插队的有志青年抓住了这个机遇,张帆也是其中的一个。1977年的夏天,他还只是一个手执镰刀伫立在田头的农民,当时他的理想是争取做一个不坏的木匠。大学,对他来说已经十分遥远。而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成了“第一批穿过栅栏的幸运者”,“从乡村的稻田里进入厦门大学的课堂”。

        翻开书页,品读回忆故事,在为当时青年们能有机会改变命运庆幸、欣慰的同时,也被他们不舍昼夜、争分夺秒努力备考的精神所打动。因时代的特殊性,当年备考的考生们除了身份,年纪上也有很大差距,其中有的甚至已经组建了家庭。“两个孩子的母亲跨入大学”“阿爸上大学”的不易,给了我很大触动。也许,在当时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很多人会选择“认命”,而廖琴、傅子仪等“破釜沉舟”为了自己、为了家庭选择“搏一把”。为了全身心备考,廖琴甚至反锁“躲”在房间里,“忍心不闻”女儿哭泣寻找妈妈,抑制住出房门拥抱孩子的冲动。“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每提及此仍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一个妈妈的备考之路。

        这一年的高考在当时是无比珍贵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考生们在时间紧迫、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仍与时间赛跑,积极备考,因而有了“退伍军人圆大学梦”“兄弟同榜传佳话”“兄弟妹三人‘海陆空’同时考取”等动人结果。

        考上大学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大学里等待着这一批大学生们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生活,他们带着奋发向上的努力及对知识的渴求,迎接新生活的开始。“大家意识到自己以前失去了太多,必须争分夺秒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因此,同学们每天奔走在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詹心丽回忆道,“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晚上宿舍熄灯后,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继续读书,或者在外面的路灯下看书。曾有同学看到路灯下的人影,误以为是幽灵,吓了一大跳。”“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这是这一批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因为对梦想的坚守、对知识的渴求,促使这一批大学生在校园里之一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刻苦之余,他们创立文学社团、策划文艺汇演、参加体育比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丰富课余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毕业之后,这一批大学生成为改革开放后实践的推动者,他们保持初心,坚守岗位,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是新时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栋梁之材和中坚力量。

        回眸高考四十年,对比我们今天,教育资源越来越充足、教育环境也越来越优越,新时代的我们虽然无法亲身经历四十年前“欲读书而无门”的境地,但从一个个故事中,我们仍能够感同身受,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梦想的力量,以及梦想实现之后的坚守。四十载光阴荏苒,岁月的沉淀,将这刻骨铭心的奋斗史定格成全社会的集体记忆。回首过往,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正如汪毅夫所说:“作为同龄人中的幸运者,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还有更多的同时代的青年未能圆大学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辈子的遗憾,看看今天百分之六七十的高考录取率,不禁感慨万千,年轻的朋友要珍惜啊!”

        本书与其说是1977级、1978级学生的高考回忆录、校园生活史,不如说是他们如何抓住机遇、刻苦学习的奋斗史,向我们传达了为梦想坚定自我、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信念,也为现在的大学生树立了标杆——珍惜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在梦想照进现实之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一切的坚守更有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