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陷入瘫痪诺贝尔文学奖危在旦夕
4月12日,瑞典学院召开三个小时的秘密会议,五十六岁的萨拉·达尼乌斯在会后宣布辞任常务秘书,并不再履行院士职责、瑞典学院的院士席位是终身制的,没有退出机制,除非遭到开除,否则无法辞职,而只能离席,积极怠工,直至寿终,方能得到最后的解脱。65岁的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院士同日隐退。一周前,正是因为学院无法就开除弗罗斯滕松一事达成一致,从而造成三位院士公开举事,高调离休。定员18席的瑞典学院现在仅剩11人议事,低于做出重大决定时必须的12人,从而陷于瘫痪。但离席风潮恐怕仍未中止。萨拉·斯特里斯贝里院士已威胁退出,而因为涉嫌失察和包庇院士家属的性侵恶行,另外两位前常秘斯图雷·阿伦和霍拉斯·恩达尔也面临着离退压力。一旦如此,只剩8人的瑞典学院,连同它主持评选的诺贝尔文学奖,将面临瓦解。
(详见8版)
走进文本:探究马克思复杂的思想世界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崇尚思辨,研究的多是一些大而无当的“宏大叙事”,甚至混同于流行政策的图解,相形之下,特别“不屑”做一些梳理、考证的工作,认为那是一种经院哲学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创新”。其实,大而无大的探讨既无助于学术本身的积累,也谈不上对现实问题有深刻的见解。《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本书重新审视了《资本论》三卷内容,从中提炼出若干复杂而重大的议题,从文本学视角重新梳理了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于诸如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的谱系、资本的定义、资本的运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斯密教条”批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家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否消失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给予了新的甄别和分析。
(详见9、10版)
我们能听到这么多声音吗?
对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声音史》(2016),评论界多从乡村的空壳化、乡村挽歌等角度予以阐发。有人认为,罗乃是“以声音的变迁史来反映乡村的心灵史”,“在写乡村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写乡土灵魂的变迁”。尽管乡村世界之沦落无可挽回,声音也似乎不再是它们曾经所是的,但只要有杨浪、夏青这样的“存在者”去坚守,去缅怀,去“葆真”,声音就具有了一种抵抗这个现实世界的威力。罗伟章通过将人的身体感官无限延展,让声音展示出一种平衡世变的巨大能量。而存在者们、坚守者们也会通过倾听而进入并保持在一种“无遮无蔽”之真中。
(详见13版)
在女人和天下之间
当初关羽杀曹被刘备制止,可后来关、刘分离,关在曹处数年,为什么不旧事重提,取仇人之首呢?建安五年(200),刘备参加反曹的衣带诏事件。曹操征讨,刘备败走,关羽被俘,同年斩颜良,为曹军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亭侯固然是列侯的最低一等,但四年前曹操也不过是费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称王前的刘备是宜城亭侯而已。其间如果关羽仍想报乞娶之仇,应该说是有机会的。但是,他和曹操之间除了夺“妻”和逐主之仇,又有了不杀和厚待之恩。想报仇就必须报恩,否则在伦理上说不过去。关羽在立功后辞曹,封还厚赏,回到朝不保夕的刘备阵营,筚路蓝缕,从头开始,去就之间品格立见,得到曹操欣赏。从归曹到辞曹,关羽快意恩仇,“来去明白”,自古战俘、降将不知凡几,能做到这样的不多,这是关羽后来成为军队神、江湖神乃至道德神的史实基础。
(详见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