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

    布拉迪斯拉发:光影和色彩

    沈坚 文/摄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21日   20 版)
    街头雕塑——偷窥者的坏笑
    仅一栅之隔的斯洛伐克总统府

        布拉迪斯拉发此城的名头不算响,却是中欧小国斯洛伐克的首都,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洛伐克就同她的姐妹邦捷克合在一起,由奥匈帝国分离而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近代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尽管二战初期捷克斯洛伐克曾遭纳粹德国的占领和肢解,捷克和斯洛伐克在名义上成了“第三帝国”的两块统治地,但战后仍恢复统一国家的格局,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天鹅绒革命”后,捷克和斯洛伐克才完全分立,成为两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与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相继遭遇的剧烈动荡相异,捷、斯分离基本上是一场和平分手,并非由民众要求所引发,也不是以全民公投而决定——据说当时的民调显示,真正主张分离、独立的捷、斯民众,大约只占其人口的5%至10%左右,只是双方谈判代表因无力在民主协商基础上达成一项新的令人满意的继续联合协定而已。既然合不拢,就只得分家另过,所以捷、斯分手还是客客气气的,1993年元旦被定为两个姐妹国家正式成立的日子。布拉迪斯拉发遂从原先联邦一个州的首府,升格为国家的首都了。

     

        这个中欧国家一分为二后,我有机会到实地走走看看,去过捷克再进斯洛伐克,也是增进实感、颇具意味的一种体验。由于日程所限,我们只去了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其他地方则未及造访,像那位曾给老上海贡献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诺曼底公寓等数十座优秀近代建筑的匈牙利族裔建筑大师邬达克的故乡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等。尽管到布拉迪斯拉发只算走马看花,却也获得了美好的印象。

     

        就历史文化渊源而言,捷、斯两大民族毕竟关系相近,情同手足,同为西斯拉夫人的支系,“斯洛伐克”一词或即“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之意,他们的历史经历常常交织在一起。远古的这块土地上,曾驻留过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族群的足迹,公元5、6世纪后,斯拉夫人开始迁移至此定居。7世纪上半叶,在今斯洛伐克、捷克境内出现了斯拉夫人历史上首个国家组织——萨摩公国。那是在抗击游牧族群侵袭的斗争中凝聚起来的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盟,623年公国由斯拉夫人出身(一说系法兰克人)的萨摩大公创立。631年,西欧的法兰克君主以其商人被杀为由派兵入侵,为萨摩大公所退。萨摩大公辞世后,公国解体。9世纪初,这一带又产生过尼特拉公国,833年并入大摩拉维亚国。830年(一说约818年),莫伊米尔一世创建大摩拉维亚国,以摩拉维亚南部的韦莱赫拉德为都。斯维亚托普鲁克大公在位期间,疆域最盛,曾括及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西部和今波兰南部。至895年波希米亚分出,大摩拉维亚国急趋衰落,906年终亡于匈牙利人之手。此后,斯洛伐克地区曾被匈牙利历代王朝长期统治,受其文化影响,久之,当地居民同捷克人渐行渐远,形成一个单独群体,也就是今天的斯洛伐克人。这里,匈牙利人的长期统治这一外来因素的介入,是至关重要的。波希米亚地区则成为捷克公国,初由普舍美斯王朝统治,后来经常被德意志势力干预。那时的布拉迪斯拉发,被匈牙利人习称为波遵尼(Pozsony),甚至作过匈牙利的首都,而德语称谓则作普雷斯堡(Pressburg),城市今名“Bratislava”可能源自一位古代贵族的城堡之名。

     

        参观这座城市,我们首先是从其发祥地——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开始的。该城堡始建于9世纪,至1541年已成为欧洲势力最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府邸,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莎的行宫之一。经多年修葺后,现已成一幢巍峨高楼,作过斯洛伐克议会所在地(今议会大厦是旁边的一所新建筑),如今则为国家历史文化纪念馆。城堡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一片面向多瑙河的高高台地上,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便于控扼多瑙河的渡口和桥梁。那座横跨河流南北、联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土的现代化斜拉式新桥,已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即使在古代的条件下,据高择地而筑堡建城,也是颇具眼光的一件事。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正门前,矗立着一尊斯维亚托普鲁克大公骑马腾跃的石座青铜塑像,在他治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首次统一,因而其被尊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也是很自然的。

     

        从河岸向东望去,可见圣马丁教堂高耸的塔尖,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就在这一带了。这里的房屋一般三四层楼,城市天际线颇为平缓。从斜拉桥往南的河对岸,应是新城区,已建有不少玻璃幕墙构成的高楼,北岸的老城区,高层建筑的开发则受到限制。这种科学的规划理念,在欧洲许多城市早已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从地图上看,多瑙河南岸还有一块三角地带属斯洛伐克,再过去就是匈牙利版图了。

     

        由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下坡入城,可以看到路边留有一片石砌的古建筑基址,有长方形、圆形的,约莫三四十厘米高,应是早年城堡或其附属建筑的残存遗迹,予人一种历史沧桑感。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斯洛伐克总统府,居然入列景点,上了旅游指南,任何人均可对其放胆“窥视”。巴洛克风格的总统府建筑,听说为18世纪的一位伯爵始建,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也曾在此下榻。乍看颇为平常,并不奢华,若非挂着国旗,谁也不会把它当作国之重地。两层小楼加个连接屋顶的假三层,庭院小巧,一目了然,无甚花花草草,也无密可保。与马路也就隔着一道镂空铁栅栏,想拍照,游人只须将相机伸进铁栅栏随意拍,管够。偌大总统府,只有两名卫兵持枪肃立站岗,隔一段时间又改为步行巡逻。更有趣的是,总统府栅栏外就紧挨着一座公交车站,平素人来人往,也不怕打扰了总统大人办公?看来,人家的国家高层与民众间相距不远,并非绝然两立的,既无深宫禁苑,又未拒人千里。所以,总统府不仅是幢历史建筑,也可看出她的当下状貌以至社会生态。

     

        走过总统府附近,便进入老城区,穿过的城门叫米哈尔斯卡门。据说早先老城有四座城门,现今惟余其一。城门地面嵌有一块铜质零公里标志铭牌,称该门最早建于13世纪,横跨护城河上的桥可前推至17世纪。像众多中世纪欧洲城市一样,城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城徽。城门之上竖有高高的七层塔楼——哥特塔(GothicTower),带有教堂似的尖顶,老远即可望见。因着日晒雨淋,蒙在其上的铜质屋顶早已呈现一片铜绿色。塔楼在玛丽亚·特蕾莎时代曾经重建过,城门本身其实就是一座屡经兴废的历史产物。

     

        旧城广场,地面铺设有石板,是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的中心,城市重要节庆活动常在此举行。周边一带分布着一系列知名建筑,也有不少外国使馆,我见过的就有瑞士、塞浦路斯、希腊、美国的使馆。穿过广场两个街区有著名的斯洛伐克国家剧院,建于1886年,那时斯洛伐克虽未单独立国,仍在奥匈帝国统治下,但民族的戏剧音乐活动已渐活跃。这座建筑外观华美,二楼阳台上部的饰墙上可见莎士比亚、李斯特等欧洲文化大师的雕像。剧院旁侧又有体量硕大的卡尔顿酒店,应为城内有数的豪奢宾馆了。

        广场拐角处的旧市政厅,有着高耸挺拔的钟楼,靠近窗户的米黄色墙面上有一颗明显的圆圆黑点。回来查资料才得悉,原来这是19世纪初拿破仑攻打斯洛伐克时留下的一枚没有爆炸而至今嵌在墙内的哑炮弹,竟无意间在当时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中保留下来了。旧市政厅的庭院优雅可心,四周环有上下两层柱廊,都是圆拱形纤细柱式地中海风格的,居然也已传至内陆的斯洛伐克了。由旧城广场去往弗兰西斯肯广场途中,又见有一幢器宇轩昂的粉红色墙建筑,那是现今的市政厅。该建筑原为天主教总主教府邸,后部分让与市政府作办公之所。市政厅正门顶端的山墙上,饰有漂亮的宗教故事刮画,顶楼阳台扶栏矗立的一座座天使雕像栩栩如生,极富装饰性。市民、游客完全可以自由出入市政厅,或在其窗前的座椅上栖息。市政厅内院安谧,不见人影,一方喷水池卧地,中央立有圣乔治屠龙的雕塑。这座早年的总主教府邸,也曾见证过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大破奥英俄联军后,1805年底就是在这座建筑中,迫使奥皇弗兰茨一世同他的代表签署了《普雷斯堡和约》,宣告最终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这是拿破仑战争期间的一项重大战役和重要条约,立约处距战场并不太远。以往的相关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不曾想如今已至眼前。

     

        老城内也并不都是老东西,一些新建的文化设施也随处可见,那些有名的街头雕塑,就很见意趣。那尊被戏称作“偷窥者”的名雕塑,创意真是了得。一个马路下水道修理工干完活,掀开窨井盖爬出来,双臂倚在路面上,满脸坏笑。有人解读为他是因完成任务而高兴,也有人揣摩他是在偷窥,露出了邪恶的笑容。其他表现警察、妇女、老人、儿童与乞讨者的作品就更多,个个生动精彩,油然而显斯洛伐克人性格中的幽默感。距国家剧院不远处,有一座斯洛伐克诗人路德维特·什图尔的纪念碑横陈地面,纪念他为19世纪斯洛伐克语言文字的系统化做出的杰出贡献。什图尔是当时斯洛伐克民族语言文化和政治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将受到他的祖国和人民永久的缅怀和纪念。

     

        我们在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参观的最后一处景点是圣马丁教堂,14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塔尖高耸入云,高度大约算得该城建筑之最了。圣马丁教堂保有典型的哥特建筑特色,高峻庄严,钟楼尖塔带有一个钢盔似的圆弧穹顶,祭坛后的彩绘玻璃窗绘有帝国皇冠。教堂还跟一系列的皇家政治活动相系:包括奥地利帝国的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在内,相继有过19位奥地利或匈牙利的帝王在此举办加冕礼,他们的名单被记录在祭坛一侧的墙上,圣马丁教堂也因此有了“国王教堂”的别称。加冕礼毕,国王从主教手里接受王冠、权杖和宝剑,遂由教堂右门出去,沿“国王之路”巡行全城。圣马丁教堂举行的最后一次加冕典礼,是在1830年,此后该仪式就移至布达佩斯了。

     

        回来整理照片资料时,我发现自己在布拉迪斯拉发拍摄的同一景观照片中,居高临下朝不同角度按下快门次数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城堡边上面对多瑙河方向的。这毕竟是多瑙河啊,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就情不自禁了。多瑙河发源于德国南部,中经奥地利一路淌来,在这儿悄悄掠过斯洛伐克,又奔向匈牙利、塞尔维亚,再流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直驱深邃的黑海。她那么宽广、静穆而舒展,堪为这七个国家的母亲河,中东欧的母亲河。只有脚踏实地站立在此,闻到河水的气息,眼见得河面的粼粼波光,你才完全信服,全然被感动了。布拉迪斯拉发的多瑙河之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