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丁·瓦尔泽曾在德国引发强烈争议的长篇小说《批评家之死》中译本,今年1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精装推出。
2002年春夏之交的德国文坛,一部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批评家之死》,让作者马丁·瓦尔泽身陷“反犹”疑云,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法律手段”对付这位作家,“被捕入狱”一度成了这位德国作家面临的生活前景。但也有君特·格拉斯、凯尔泰斯·伊姆雷等人出面为瓦尔泽鸣不平,格拉斯就称该书“绝无反犹倾向”。由小说《批评家之死》而起的风波,最终不仅成为载入史册的文学事件,更因为“反犹嫌疑”而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马丁·瓦尔泽,1927年出生在德国博登湖畔瓦塞堡,是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齐名的德国文学大师,曾获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也曾获德国书业和平奖、黑塞奖、席勒促进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瓦尔泽不但在德国等欧美世界广受赞誉,在中国也得到莫言、李洱、邱华栋等著名作家的推崇。
《批评家之死》里,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不久前曾因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在电视节目中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威胁的作家汉斯·拉赫,被认定嫌疑重大而遭逮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先后遭遇警察、作家、学者、出版家等各色人物。他与他们逐一交锋对话,一幅德国当代文坛的写真图景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小说里的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在现实中的人物原型,是有德国“文学教皇”之称的德国文学批评家,犹太人马塞尔-莱希·兰尼斯基。兰尼斯基曾经说过:“能够毁掉作家的人,才能做批评家。”这句让人惊诧的论断是他奉为圭臬的人生座右铭。而长期以来,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在兰尼斯基那里得到的正是“毁灭性”的待遇,几乎难以获得任何正面评价。
除了诺贝尔文学奖,瓦尔泽已尽揽各大顶级德语文学奖项,却还是难以避免被牢牢把控电视文学批评界话语权的兰尼斯基的阴云笼罩。瓦尔泽写下这部针锋相对的《批评家之死》,笔锋直指以兰尼斯基为典型代表的电视文化霸权。作为出版前就已饱受争议的焦点作品,《批评家之死》在德国首次出版后的两个半月内销量就蹿升至近二十万册。在论战中,瓦尔泽也得到君特·格拉斯、凯尔泰斯·伊姆雷、伊尔泽·艾辛格尔等作家和文艺界名人的声援和支持。作品引进中国的这些年,瓦尔泽以其博学、睿智、幽默的文学风格,博得了不少中国作家的佩服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