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经典的生命在于当下

    ——写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十种出版之际

    任文京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31日   10 版)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袁行霈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十种图书已经出版发行。这是践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最好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繁荣昌盛,文化自尊自信,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滋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出版,就是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一次尝试。

        中华传统典籍浩如烟海,首批遴选的十种经典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史记》,这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性的典籍。它们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蕴含着最重要、最原始的文化基因。经典的价值不言而喻,《隋书·经籍志》曰:“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上述十种图书,就是具有这样高度的经典。作为思想文化滥觞的经典要籍,对后来的影响可谓既深且广,中国历史上自汉代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想、学术,大多都是发源于此而蔚为大观的。1912年,陈寅恪回国后拜访史学家夏增佑,夏老感慨自己不懂外文,只能读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陈寅恪当时不解,后来明白夏老说的是实情,因为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不过几十种而已,后来的书都是在原籍经典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上述十种图书,正是其中的精华。

        古老的经典不是古董,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每一个时代来说,它都是鲜活的。但是必须承认,由于内容的深奥和文字的障碍,今天的大多数读者难以读懂这些经典,为此,我们应该找到一条走近经典的路径,打通古今,让经典的活水浸润今人的心田。《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正是一条引读者走近经典的路径,也是搭建在传统典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不是古籍整理,也不是艰深的学术专著,但也不同于对经典的通俗讲说和惯常的译注,它是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定位要求必须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字,因为这是原典的精髓。考虑到文字的艰深,《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采用创新的体式,围绕原典文字,前面有“导读”,举一书之纲,展典籍原貌,对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一一进行介绍;原典文字后有注释,释疑解难,注音串讲,简明扼要;点评最见新意,篇末点评综述要旨,旁批则标于书页一侧,引人注目。这样,就使读者沿着解读专家指引的路径,一步步走近经典,一窥堂奥。就像我们参观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不会空对空地枯燥介绍,他一定会引领参观者走近文物,而凝视文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参观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道理,导读、注释、点评,都是为了帮助读者融入经典,与经典大师跨越时空进行精神对话。旁批的特色尤为突出,或画龙点睛,或谆谆告诫,言约义丰,语短情长。如《尚书·君陈》对“尔惟风,下民惟草”旁批曰:“强调政事维艰,上行下效,不可不谨慎。”又《尚书·君牙》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旁批曰:“居安思危。承平之世当存忧患意识。”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就是说,经典的价值不是功利性的,要想从中获取功名利禄难以实现。经典的文化意义关乎心灵,影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比知识更高一层的智慧。经典的生命在于当下,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借以育人、资政”,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编纂要求和追求目标。

        《尚书》是政书之祖,解读者在“导言”里不仅阐释它的文献价值,还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当代价值,突显出古老经典经过现代阐释所具有的巨大张力。内文的点评也往往联接古今,例如,《尚书·伊训》篇“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一段,篇末点评进行深刻剖析,旁批则以古鉴今:“‘三风十愆’危害极大,具有现实警示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反腐败文告,对今天仍有极强的鉴戒作用。

        又如《论语》一册,解读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新意迭出。解读者总结孔子思想的八项要点,有五项着眼于人格追求和修身处世,如“君子——理想人格追求”“修己安人——君子之道”“孝悌忠信——君子之德”“贵和中庸——待人处世的智慧”“行己有耻——自觉修身精神”等,赋予孔子思想新的内涵。这样做是力图把原典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解读者既体悟涵泳经典的内蕴,也时刻关注世道人心,如此才能激活经典,融入当下。内文的点评多处以古喻今,让人读后回味不已,如《论语·雍也》篇“子谓子夏”章,旁批曰:“今日的学子,也应以做君子为目标。首先为君子,其次为专家。”关注当下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又《论语·先进》篇“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章,篇末阐释“过犹不及”得体到位,又进一步评曰:“过比不及好,不仅子贡这样想,也是人们易犯的通病。”这样就不仅仅停留在本章,而是上升到古今存在的普遍现象,读者有耳提面命之感。旁批则与此呼应,简练精绝:“宁过勿不及,古今通病。过犹不及。戒之!戒之!”

        与《尚书》《论语》不同,《庄子》汪洋恣肆,以寓言为主构成奇特世界。奇丽诡谲的形象背后,仍然有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在解读者总结的六项时代价值中,“异质对话”最具新意。解读者综合《齐物论》中“道通为一”和《则阳》中“万物殊理,道不私”的哲理,用现代话语“异质对话”进行概括。前者启示我们,“不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民族,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社会价值的国家”,要在同情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沟通;后者强调的是要打破自我中心,尊重多元价值。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庄子》对当今世界的重要启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