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读过《木兰诗》不知道“明驼”,是一种遗憾;知道“明驼”,就又是一种懵懂。查过无论新旧辞书,都让人一头雾水。
上世纪60年代初,将原中学语文课本之《木兰诗》中“明驼”一词删除。其首要原因,应该不是学术上的选择,而是1958年之后新文化对旧文化的革命。因为要在教材中解释“明驼”,必然离不开《酉阳杂俎》。而《酉阳杂俎》道佛人鬼无不毕集,存在大量封建文化糟粕。要实行“教育革命”,从教材中剔除“明驼”,并不需太多借口。何况宋元版本早有先例,无需谁来充当杀驼的刀手。
就是那样,前辈教育家们校订的“愿驰明驼千里足”,一下变成了只有部分宋元版本可考的“愿驰千里足”,有的干脆把千里足说成千里马。
如今,网络时代了,在下更不想劝人再去搬那些辞书,且就网释“明驼”,聊作如下比对:
360百科:明驼
明驼是指善走的骆驼,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
(1)善走的骆驼。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似明驼出塞,琵琶在怀,珍珠偷洒。”
郁达夫《题〈文姬归汉图〉》诗:“朔风度雁门,雪没明驼足。”
一说为骏马名,头似骆驼而毛色亮白,即白驼。
(2)唐代驿使名。杨慎《丹铅总录·明驼使》:“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
其他网站,包括此前百度百科,大抵都是这种解释。把《酉阳杂俎》说成“明驼”的出处;把近人郁达夫、清人孔尚任、明人杨慎相关“明驼”的引用或演绎,来证明什么叫“明驼是善走的骆驼”。这样拉杂附会,不知谁能看来不懵懂?
在下专注《木兰诗》的问题,痴心给读中学的孩子找回“明驼”,已用了二十几年的努力。实在看不下这种解释,于2017年10月11日下午,对百度百科“明驼”这一词条做了重新编辑,且被百度通过更新大致如下:
明驼míngtuó
(1)明驼是北魏鲜卑民族文化传说中一种神骏灵异的骆驼。
(2)它的出处是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上世纪50年代叶圣陶等人校订初中课本《木兰诗》“愿驰明驼千里足”。其依情酌理的根据,除了《酉阳杂俎》原证其出处,应该还参考了宋太宗时《文苑英华》作“愿得鸣驰千里足”(鸣驰乃手民之误,当是鸣驼),宋徽宗时《竹庄诗话》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南宋曾慥《类说》卷五一《古乐府》辑录为“愿驰千里足”。
北宋末的郭茂倩《乐府诗集》现存国家图书馆,其《木兰诗》所在卷次于宋版缺失,今见乃元代版本补充。其“愿驰千里足”,是否元版据南宋时期编著的《类说·古乐府》《古文苑》《绀珠集》等传本刊刻而来,就都是无法考证的事情了。
(3)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无论权威辞书怎么编,也否认不了这是本词出自《木兰诗》的最早书证。
(4)段氏所引虽只“明驼千里脚”五个字,但其是为训解明驼,而非考察该诗残缺,或搜罗散失版本,是可信其引自唐代通行版本。
(5)《木兰诗》产自北魏,但北魏孝文帝废止族语归化汉语文字,明驼一词失去语源依据,致唐人多误作“鸣驼”,段氏才有按某种骆驼生物性状的误解。其后《木兰诗》二百年流传,汉人并不信服段氏之误解,更疏薄大西北的鲜卑文化,到两宋某些版本,该诗不仅失脱了明驼一词,还将“千里脚”改成了“千里足”,以致今人从汉文化意象理解,有几十年在中学课本里给学生说成是千里马。而历代文学作品,则多以白驼为明驼意象。
(6)所谓唐代驿使名,最早是宋人乐史小说体《杨太真外传》,所编杨贵妃勾结安禄山,有明驼使暗送龙脑香情节。到明人杨慎订讹此事,在《丹铅总录·卷十三》复引段成式说明驼,进而妄言唐代驿置有明驼使,还“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以强调杨贵妃私发违制。而唐代典籍并无相关明驼使的任何记载。假设有的话,段成式初仕即为雠校典籍的朝官,焉能不知本朝驿制而作那番误解。
(7)最新考证:“明驼”之“明”字,乃鲜卑语“千”之音译。“明驼千里脚”作语素拆分:脚,本指腿胫。俗语“脚程”,指行进速度。千非确数;千里,极言其速而已。明驼的“明”字,在翻译上是借用了原诗句中“脚程千里”的词素,来结构了一个汉语名词,且极符汉语相关神明灵异的联想,再与原诗句的语素重构为符合汉语语法的诗句。
这不是个简单的对音直译,所以在北魏孝文帝后渐行无解。若说是突厥语“骑驼”的音译,要真那么简单明了,唐人不比我们更了解当时突厥的驼队吗?何以还误作“鸣驼”?更况突厥语形成规模较晚,成之于文字难说没受鲜卑语音影响而另有与“驼”的构词。
(8)试想木兰回乡之路,沙丘碧草,蓝天白云,山川辽阔,金曦流溢,壮士英姿,明驼神骏,别一番气度雍容,别一番异族风情,岂是汉语千里马所能构此佳境!
以上“百度百科”更新内容,本文引述略有补充修订。
事实无言,史迹难明处,更当苦苦探寻。明驼一词,所代表该诗文本的原创性、民族性、地域风情、文化情致、人物品格、人物定位、及其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至关重要的文史意义,决不该被某些版本的删除或误解简单抹去(参见拙文《千里千年明驼路》——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木兰诗〉关键存疑再探》——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在下村愚浅陋,这番搬弄,涉及民族语言实在勉为其难。譬如上面说到,西北民族学院教授刘文性先生,在1994年《语言与翻译》第一期中有《明驼·的卢·纥逻敦释》一文早曾认为,《木兰诗》中“明驼”一词来自古突厥语。对此,自己就无力考证其语源。举要在此,是觉得其说至少比今360、搜狗等网上百科说得明白。
小文敬奉,意在抛砖引玉。但愿学界专家,能从语源学方面考据得更加清楚可信,以使“明驼”早日回归中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