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李正西的学术主张

    林非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24日   03 版)

        我与李正西先生相识已久,也经常讨论一些学术问题。他总是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出来。现在,他要收集2001年以来发表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和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出版一部学术论文集。我为正西先生在开辟学术道路的创新方面获得的丰收而高兴。

     

        这部名为《吹万集》的论文集的题词,引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是: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里的“怒”是发动的意思。正西先生采用王夫之《庄子通》《庄子解》对这句话的解释。说是“风吹万窍,音响不同。终于自已者,始于自取,而当其鼓气成言,何怒发也?谁使之耶?”王夫之解释“天籁”的“吹万不同”,认为发动者自始至终的“鼓气成言”,虽音响不同,但都是自由表达。正西先生采用这样的含义来表明《吹万集》的学术品格,既独立于学术之林,又是“终于自已者,始于自取”的出自“天籁”的“吹万不同”的表达。

     

        正西先生所言不虚。他的创造性研究,与时代同步,都是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开辟新模式,为中国艺术理论在当代的运用开辟新道路所做努力的成果。我们从中看到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的深入,看到了在哲学、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等以文学为主体的交互印证之中完成的崭新认识和见解。

     

        对此,我印象深刻。例如他论述中国散文艺术的思维方式,提出“经世致用思维”“意象思维”“顺应自然思维”,都是人们很少关注的。他指出,这种思维方式“给中国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理性主义的长处和充分的人文精神”,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充分表达”,并且提高了散文创作的品位和个性特征。刘熙载说:“周秦间诸子散文,虽然驳杂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所以是以“道”为归,抉微探幽.长于思辨,长于论说,总是在引譬连类、比喻譬说、触类旁通之中使理无尽藏。这种文风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也给后世散文家以极为深刻的影响,使他们谨言慎文,谦恭虚怀,使他们的散文创作沿着纯正的道路发展,也保证了创作个性的发扬。

     

        这是通透的见解,有这方面思考的研究者还不多见。

     

        还有如《以“精神”作为根本,推进散文理论建设》《大散文呼唤大家风范》《对国学价值的认同与边界的扩大》《论中国古代散文的“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也都新见迭出。特别是《元初散文的文化意义》更是打破传统认识的犀利锋锐的文章。正西先生以透视的眼光看“元初散文”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指出:“判断复杂的文化现象,不能作简单的单一的判断,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维。事实已经证明,仅以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判断元初散文状况,就可能导致偏颇,更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只有从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来判断,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说明。”

     

        这些认识与思考都是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当代面向”的语境下进行,更值得重视与思考。

     

        以上这些认识与思考又都是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学养基础上进行的。据我所知,正西先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史功底,而且也对哲学、美学、西方文艺理论有深入的了解。他出版过《中国散文艺术论》《道德经》评注、《菜根谭》评注、《围炉夜话》评注、《千古祭文》赏评等著作,而且也在佛学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有《支遁评传》《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综论》等著作出版。所以,他作刘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译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就游刃有余。他为了更清楚地熟悉和掌握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曾经大量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和小说评点,以便准确有力地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来解释和评价中国文学的问题。

     

        这样,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创造性见解便建立在视野宽广、锋锐精密的坚实的基础之上。所以他提出以“精神”作为根本,推进散文理论建设,纵览上下古今,对散文理论建设大有裨益。他的文学评论也纵横捭阖,峭拔有力。例如,他将雷达散文集《皋兰夜语》放在“回归本体的创新”的语境中予以评论,揭出当代诗文创作的弊端,可谓振聋发聩。他指出,当代散文“思想的贫瘠,哲理的贫乏”的原因是对精神本体的忽视,而把情感奉为圭臬,大大缩小了散文的功能。必须回归到精神的本体,才是解救之道。其次是必须回归到古文和文章的本体上来,把一切不是虚构的文字,统一到通过散文予以表达的方式上来,可以是哲学的、可以是伦理学的,可以是禅悟的,可以是政论的,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论辩的,可以是语录体的等等,总之,凡是人格力量的表达,哲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透视等等,都是散文文体的强有力的功能。其他,如对散文创作、对长篇小说《酒楼》及湄南河诗歌及学者的著作的评论等也都有透入底里的评论出来。

     

        总之,《吹万集》可以证明,正西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辨。这是正西先生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特色之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