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先生曾提出“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的看法,“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系列丛书就是这一观念的践行,现已出版数种,最新的一本是刘屹教授撰写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刘屹先生是国内中古道教研究的重要学者,相关论著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是写作此书的恰当人选。据作者自述,本书构思于2010年,至2015年11月才最终完成,对于一部仅十万余字的“手册”来说,真是太漫长了,如今终于面世,拜读之后,获益良多,略述感想如下。
重视国际对话与交流。道教研究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有世界各国的学者参与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作为当代学者,在制定个人学术计划时就必须汲取国外同行的先行研究,这既是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也是自己研究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但正如作者所观察到的,这种意识似乎还比较淡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说自己话”的论著常常见到,其结果可能就是重复劳动,损害了学术品质。如此说,并不是就要“崇洋”,而是提醒初学者应该努力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了解最新的动态,从而具有广阔的视野。
强调学术规范。作者以一章的篇幅专门谈论学术规范,认为不遵守学术规范的成果是没有资格接受学术史评判的,那么,完整的学术规范流程是什么呢?刘先生给出了六大步骤:定向摸底、寻点切入、梳理研究史、剥离新观点、落笔成文、领域延展,每一步骤都有详细的解释和举例说明,有的直接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现身说法,极富指导意义。
倡导怀疑精神。初学者由于知识储备和学术积累相对不足,对于前人研究,特别是学术大家的成果,容易不经辨析就全部接受,有时甚至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即使是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等,也会有不完善乃至错误的结论,如果受错误观点的指引,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者提醒,前人论说必须加以检验。刘先生以自己研究汉代老子神格化及相关文献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由对法国学者索安的推崇,到产生怀疑,到最终提出自己观点,又受到后来学者反驳的完整过程,前后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广泛的讨论推动了对《老子变化经》的研究,而起点就是对索安的怀疑。除对前人成果要敢于怀疑外,对于基本文献也要保持警惕,不可轻信,应该经过鉴别之后才可使用。
历史学家求真求实的学术立场。国内道教研究者主要是在哲学和历史学两大领域内,前者居多,不同的学科背景导致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到道教史研究,作者以为首先应该是历史学的立场。史学立场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其余的论述都是以此为基点的,笔者对此十分赞同,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只有先清理历史事实才能进行恰当的哲学或宗教分析,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难以有真正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入门手册,大处着眼,细部用力,从目录看似乎都是原则性的论述,和具体的道教史研究并不密切,但深入阅读,不难发现其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研究经历和体验,对于初涉道教史的学生而言,无疑能切实起到指导的作用。笔者作为本书预期中的“年轻学子”之一,在大获教益之外,也还有一些不满足:作者在序章中提出了本书的几个目标,其中有“中国道教史的研究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尽管书中不同的章节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按照丛书的编写初衷,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应该是重点之一,这也是初学者非常期待的部分,但书中只在学术规范一章中叙述了操作流程,其他部分仅偶然提到,如果能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主要的研究范式,再结合具体个案分析,将会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笔者阅读中发现两个字面上的问题,第一是第29页注释中,《最长的道经》一文在《法国汉学》第七辑中的页数应该是第188-211页;第二是日本学者蜂屋邦夫的“蜂”书中都写成了“峰”。
韩愈《赠侯喜》有“平明鞭马出都门,尽日行行荆棘里”的诗句,断章取义拿来说明研究生初入学术之门时的状态倒颇为形象,因为在最初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障碍和挫折,这时除了向导师请教外,本领域内高质量的入门指导书也有帮助,可以借此迅速掌握相关的研究史料、重要著作等,从而尽快走出荆棘,步入正轨,刘屹先生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入门》是可以发挥这一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