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香)近日,“周裕锴禅学书系”首批三种,即《禅宗语言》《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三种著作,之前皆由大陆和台湾的其他出版社初版、再版,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奖项,在学界及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应广大读者之需,本次以个人丛书形式推出此三书精装新版,并在旧版基础上作了若干修订。
周裕锴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在唐宋文学研究、苏轼研究、阐释学研究、俗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皆有卓越建树,禅宗文献、禅宗语言、禅宗文学等研究更是享誉国内外学术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出版了十余部相关重要专著,对新时期以来的禅学研究有引路之功。
《禅宗语言》为读者提供了一把破解禅语密码的钥匙。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宗门语默”,以内部宗教变革、外部世俗文化为坐标,描绘唐宋时期禅宗语言发展的线索,揭示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公案禅、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等禅宗发展各个阶段言说方式的演变、言语观的异同及其内在原因。下编“葛藤闲话”,通过大量实例,揭示禅宗语言的象征性、隐晦性、乖谬性、游戏性、通俗性、递创性、随机性及各自具体表现,从许多看似荒诞怪异的禅语中找寻其结构、规律,进而合理阐释那些古怪奇特的公案的思想或历史价值。
禅宗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结下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更是禅宗与文学互相交融渗透的重要地带。《中国禅宗与诗歌》深入、系统地挖掘和梳理了中国禅宗史和诗歌史的关系。它清晰勾勒出禅宗的嬗变轨迹,探讨诗人和禅、禅僧和诗的联系,追寻偈颂的诗化过程,描述在不同禅风影响下中国诗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流派诗人的风格特点,揭示诗禅契合的各个层面,阐释“以禅喻诗”的各种形态及其美学内涵,进而展示中国诗学的演进规律及其民族特征。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的关系是一个前人研究较少涉足的课题。《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弥补了这一遗憾。它梳理了宋代居士和诗僧的基本队伍,宋代文人与禅僧交往、学佛参禅的具体情况,宋代语录、灯录、拈古、颂古、禅偈、僧诗的编纂情况以及佛经在宋代的疏解流行情况,禅家典籍与诗家文集在“文字”上相互交往的实例,等等;进而以此为基础,站在阐释学的立场,客观合理地揭示了宋代禅与诗的交互渗透在文化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
作者立足于“历史的遗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与禅宗有关的文本本身,从文献出发、从历史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文献学、敦煌学、阐释学、文艺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尽可能切近地碰触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及其背后的意义,进行科学的理论建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并且,这种挖掘、阐释与建构,其用语和行文不是枯燥的、冰冷的、玄学化的,而是诗意的、有温度的、亲切的,文字本身即带给读者心灵的平静及愉悦,真正契合了“禅”之本旨。“的的祖师意,明明不覆藏”,禅思、禅机、禅意、禅趣,在周裕锴教授笔下娓娓的叙述中,一一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