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梵高画得最多的两个题材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20日   12 版)
    初到巴黎时梵高的《自画像》
    初到巴黎时梵高的《自画像》
    初到巴黎时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作品
    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作品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平静期的自画像
    平静期的自画像
    躁动期的自画像
    躁动期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的《自画像》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播种者》
    《有〈圣经〉的静物》
    《有〈圣经〉的静物》中标注章节的细节

        电影《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正在热映,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欣赏美到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与电影相呼应,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一书中,作者姜松将笔触多次划向梵高的画作,带领读者在梵高惊艳众生的色彩中体验天才激越孤独、斑斓绚烂的千面人生。

     

        《自画像》

     

        梵高自1886年至1889年间共创作了41幅《自画像》,其中油画为37幅。除了一幅作于1888年8月的全身像,其他都为半身像。由于没钱请模特,梵高只好对着镜子画自己。另外,他也将此作为审视和认识自己的途径。因此,欣赏梵高的众多《自画像》不仅能够了解他绘画技法的发展变化,也是了解画家思想状态的一个捷径。

     

        初到巴黎时,梵高的画风还属于早期的“灰暗期”。也许是受到荷兰绘画传统的影响,这个阶段的《自画像》人物和背景都以深棕色为主,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困惑。

     

        随着与巴黎印象派画家的接触与交流,梵高的画布变得明亮了,画面五彩缤纷,笔触充满活力十足,就连眼神也变得镇定而自信起来。

     

        在接触到了法国点彩派画家修拉(GeorgesSeur⁃at)的作品之后,梵高借鉴了用彩色圆点进行色彩过渡的技法,他的《自画像》中也出现了很多斑点。

     

        随着梵高对色彩认识的逐步深入,圆点逐渐变成了线条。《自画像》中人物的面部和背景都出现了鲜艳的平行线。

     

        梵高曾经阐述过他对色彩的理解,认为黄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冷静与安全感,而红色则意味着激烈冲突。他最不喜欢绿色,认为它代表了罪恶感和灾难。因此,他以黄色和蓝色为主的《自画像》往往是在他生活的相对平静期(或试图使自己平静下来时)创作的。而以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时,大约就是他的躁动期了。

     

        在他后期的《自画像》中,以往平行的线条变成了翻转的旋涡,极富动感和神秘感,眼神也变得空灵而深邃了许多。也许此时梵高的内心也已经超然物外,和他理想中的《星夜》越来越接近了吧。

     

        1889年9月,梵高绘制了最后一幅《自画像》。他一改过去不修边幅的习惯,专门剃了须,梳理了头发,眼神中也收敛了过去的执着与焦躁,流露出无限的柔情。这一幅画是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此时,距他自杀仅有10个月。

     

        《播种者》

     

        梵高一生最崇拜法国画家米勒(Jean-Fran·oisMillet),最喜爱米勒的《播种者》。其实“播种者”的故事来源于《圣经》。在《路加福音》(路8.4)中,耶稣把传教比喻为播种:“有的种子播在路旁,被人践踏,被鸟啄食,有的播在乱石岗、荆棘丛,种子一长出来就枯干了……而播撒在好土里的,则能结实百倍。”

     

        梵高曾如此评价米勒的《播种者》:“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而所谓的“象征意义”,其实反映了梵高的宗教情结。他把绘画当成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就如同传播福音、播撒种子一样,经历无数失败后依然初衷不改,相信一定会有种子播撒在好土上。

     

        他仿照米勒的原作画过三十余幅《播种者》,数目仅次于《自画像》。充满希望时,他的《播种者》将种子播撒在广阔的农田上,画作色彩也十分鲜艳。失望时,《播种者》变得色彩暗淡,甚至将种子撒在杂树丛中。

     

        梵高的宗教情结在《有〈圣经〉的静物》表现得更加明显。1885年,他跟父亲因为对个人事业和信仰的看法不同而经常冲突,不久父亲病故,他陷入深深的自责,10月就画了这幅《有〈圣经〉的静物》来寄以哀思。

     

        画中翻开的《圣经》隐约可以看出是《旧约·以赛亚书》第53章的一页,讲述先知以赛亚预言即将到来的救世主是什么样子:“他被人藐视、厌弃,没人尊重他……(可正是)因为他受的鞭挞和刑罚,我们才得以医治。”这句话好像是梵高经历苦痛后的自我安慰,也仿佛是在与父亲争辩,更像是一则预言——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他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医治心灵的良药。

     

        (本文摘自《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姜松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