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但他没有自带成长说明书。”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曾遭遇过这样的苦恼:
对孩子爱得过多,怕沦为溺爱;管得太严,又怕孩子抵触导致逆反心理。
如何爱你的孩子?由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众多业内名家精心打造的家教类力作《这样爱你刚刚好》(小学段6册)日前正式面世。作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划分,从孕期到大学,每年1种,共20种,全面涵盖了孩子从孕育到大学各个年龄段成长经历的一些变化、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该书针对新生代父母的难点和疑点,解疑释惑,建言献策,为中国新生代父母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的意义本就在于,尊重人性规律并因势利导。在该书看来,许多家长之所以陷入迷茫,问题往往在于过于看重自己的经验,以为抱着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少走弯路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让孩子更加优秀。然而种瓜得豆,这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很难获得孩子们的理解,即便一些孩子表面看似也能接受,实际上又消极对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说,慢慢还会在家长与孩子间筑起一道日益结实的心墙。
书中提出的许多解决方案,实际上不是如何去教孩子,而是如何改变家长。记得有人说过,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如果你想让孩子比你自己更加优秀,那么你最应该做的,不是让孩子如何听你的话,而是让孩子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那些咿呀学语的幼童。或者说,许多看似严厉的教育,最终不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是掐灭了他们勇于探索的星星之火。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许多家长曾为此头疼不已,甚至因此与孩子闹僵。叛逆并非完全不可取,有时叛逆代表的是对固守陈规秩序的突破,同时也可看成竞争意识的启蒙。也因此,该书就此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让家长如何去说服孩子,而是当好孩子的听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维,共同探讨一些他所关心的话题。某种意义上,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孩子眼中家长身份悄然变化的时期。现实生活中,那些与孩子沟通顺畅的家长,正是能够积极适应这一变化,进而与孩子推心置腹,从而建立区别于父母与子女血源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朋友。要知道,孩子们心里想什么不一定会告诉家长,但很可能对朋友说。
面对孩子的异想天开和奇思怪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小,这些想法与学习无关,因此要么不太耐烦,要么生硬喝斥。而该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恰恰相反,认为耐心倾听并循循善诱非常重要,孩子本身也希望得到尊重。我们常说,想象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想象,那他离变成一台学习机器也为期不远。纵使他能够在短期内考个高分,但从长远角度看,将来适应社会尤其是适应变化的能力堪忧。
拔苗助长和越俎代庖的现象是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弊病之一。这两种现象有相当的关联性,前者巴不得孩子什么都学,所以常常报了许多兴趣班。殊不知,重压之下,纵使孩子真有兴趣也难以应付。后者常常表现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大包大揽,看似对孩子关怀备至,实际上抹杀了从日常生活细节方面锻炼孩子的机会。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有所松动,但仍有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对在家族内部缺乏同龄朋友的孩子而言,他每天面对最多的是说教,每天最盼望的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不久与一位朋友聊起孩子的作业问题,这位家长感叹,孩子不太听话,作业又多,每次做作业太慢。后来他试着改变了方法,即为了让孩子做作业,他同孩子一起做,一起读书背书。虽然他感到有些累,但孩子做作业的积极性明显高了。是的,你不能期望孩子瞬间就能改头换面,改变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
这套丛书主基调定位于“爱”,实际上是就家长对孩子“错爱、溺爱”等现象的逐一厘清。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套书提供的解决方案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颇有借鉴意义,但也应注意的是,不宜过于机械套用这些做法,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认知区别。关键在于,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也只有抱着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心态,才可能化解代沟之间的结实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