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以回忆映照历史下的温情

    本报记者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06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丁杨)日前,旅美专栏作家李大兴的新作《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题为“个人记忆中的历史与温情”的分享会上,李大兴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记忆、写作背景,还与近代史学者陈铁健、文史研究者陈徒手就一些历史研究、时代变迁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身为六零后的李大兴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李新是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大家。因时代的客观原因年幼失学,李大兴却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和阅读。家学熏陶加上自身天赋与努力,“文革”之后恢复高考,他以全国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随后又赴日留学,之后定居美国芝加哥从商。虽然半生辗转,从事的工作也与写作无关,但李大兴内心始终葆有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以及写作的热情,遂开始动笔写出一篇篇后来散见于《读书》《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等国内知名文化、财经报刊的回忆性、评论性专栏文章,集结成书即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

     

        收入《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这些文章,分为“童年·少年”“父亲·母亲”“人事·书事”三部分,写到他的个人经历与对一些话题的看法、父母双方家族的若干往事,也不经意间记录了他所处的年代、所接触的师长、友人的一段段记忆。那些昔时北京曾风云变幻的街道巷弄,作者一家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物质生活,知识分子群集的大院中对陈旭麓、王小波等故人的追念,等等,生动、流畅地在书中还原了彼时的历史场景与生活日常,以及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全书洋溢着富有温情的怀旧意味,反思与叹惋则含蓄而克制。

     

        曾师从李新、与李大兴相熟多年的历史学者陈铁健对李大兴的写作颇多认同:“个人书写是家国书写的浓缩版,个人的微观史是时代宏观史的真实映照,肃清历史虚无论当由此做起。”陈徒手则认为,李大兴的写作只是开了一个头,应该还有很多故事需要慢慢写出来,“希望能多做一些考证,比如李大兴父母的足迹和故旧,还有当年的档案,这些可以与他的写作相互印证。如此进行下去,他对当代史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李大兴自己也表示,对于家族史的追溯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系统写出来,“我的愿望或者说理想是在某个时间点多写一些非虚构的作品,来映照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经历的波折和命运起伏。当然我会通过个人的故事这个线索去写,用一个家族的主线带出许多各自独立的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