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大自然之于人类心灵具有首要的重要性”

    ——访“大鹏自然好书奖”评委刘华杰教授

    本报记者王洪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06日   09 版)

        中华读书报:这次到深圳大鹏区参加第二届“大鹏自然好书奖”评选,您在大鹏逗留数日,请谈谈您对大鹏的印象?

     

        刘华杰:我对大鹏印象不错,这里生态良好,物种丰富。这次住在大鹏所城东边的一家民宿,小院子非常别致,到处是鲜花。评书之外也没闲着,分别到了半岛的杨梅坑溪谷和七娘山,在山上瞧了锡叶藤、蔓九节、伏石蕨、楝叶吴萸、苏铁蕨、罗浮买麻藤、小叶红叶藤、瘤犀金龟子等。最后一天正好是立冬,到大鹏半岛最南边的西涌海滨,在大叶相思的树上见到黄猄蚁窝,还下海游了一会呢!

     

        中华读书报:“大鹏自然好书奖”的设立可谓适逢其时:近年来,自然博物类图书出版数量大为增加,这方面图书的市场和读者群体也初步形成,这样一个奖项对相关好书予以遴选、表彰,对于读者是一种推荐服务,对于作者译者出版者是一种激励。请问您对“大鹏自然好书奖”的意义如何理解?

     

        刘华杰:大鹏好书奖由一个城市下面的一个区政府设置,这很不可思议。北京有许多区,有海淀区有朝阳区等,哪个也没有想着设这样的奖。比深圳大的城市也有许多,但也没有设类似的奖。深圳大鹏不但设置了,而且奖金数额还不小。这个奖是要鼓励自然写作,增强人们对自然世界的了解,从而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它注重舆论引导,实实在在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很恰当。现在进行了两届,评出的作品确实都很棒。这样的奖项如果能坚持若干年,可以猜测它的社会影响会递增的。去年颁奖时,《看不见的森林》作者哈斯凯尔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国还能设这样的奖。往大点说,这个奖也对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积极作用。好的激励机制,能够鼓励作者和出版社,同时也能引导读者。现在书非常多,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

     

        中华读书报:能否谈谈您对国内自然博物类图书出版的总体印象?

     

        刘华杰:近几年,这方面的图书数量迅速增加,类型也多样,应该说形势不错。但也有几个小问题,比如喜欢引进,对原创重视不够(这次进入终评的50种图书中,原创作品仅占16种)。国外的同类书当然又多又好,因为外面不是一个国家,而是N多国家,而且人家启动早,有积累。我也非常支持引进,现在引进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但是,也要着手培养本土作家。另外粗制滥造的相关图书也不少。比如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名著《博物志》,书商随意改造后,在多家出版社以《自然史》为名先后出版了大同小异多个版本,而且还挺畅销。一些大的出版社也牵连其中。第三,国外一些成体系的图文并茂的优秀博物学作品,被急功近利者做了“科学”剪辑。甚至有把十多种原著拼成一部稍加整理就出版发行的。这样做或许并不违规,但是不地道,为君子所不齿。这样办事有可能破坏原著的完整性,将来别人不好再重新翻译整部原著了。

     

        中华读书报:在这次评选出的10本书中,您个人特别喜欢的是哪几本?有没有您特别喜欢但是没能入选的图书?

     

        刘华杰:10部真的都很棒,各有特点。要说偏爱嘛,我觉得《北京路亚记》《香港方物志》更特殊一些,就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来说,它们更有现实意义。前者讲钓鱼,在首都北京周边的自然水域中用路亚钓法来钓鱼,藉此作者熟悉了北京的生态环境,生活也过得很快乐。百姓如何了解家乡以至于如何参与城市管理,这部书给出了暗示。中国电视上有钓鱼频道,讲的多是鱼池坐钓,我觉得很没劲。《香港方物志》是著名作家叶灵凤先生的城市自然风物小品集,希望它完美的重现能吸引当代中国更多的作家仔细观察自然世界,写出优秀的作品。《香港方物志》实际上也有生态记录的功能。陈超群老师写的《一城草木》非常不错,也恰好是关于深圳城市植物的,没能入选,有些遗憾。我不是说它知识点上、思想上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说陈老师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观察所在城市的普通植物这种做法,具有示范意义。许多人就是看了这部书而开始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花草。这比到青藏高原、亚马逊丛林、非洲草原去进行观光考察更有推广价值。顺便指出,另一种书《草木深圳》虽然形式简单,但也是急需的,其他城市也可以学习。

     

        中华读书报: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接触自然的机会很有限,所以有“自然缺失症”的说法,“自然缺失”会有什么后果吗?您对“自然缺失”的人们有什么建议?

     

        刘华杰:我不是医生,不敢细说。笼统而言,与人交往和与大自然交往都是必修课,而且都要在童年打好基础。缺了哪一个都不成。现在提“自然缺失症”,并不是说在另一方面即人与人交往方面就做得如何好了,都存在问题。相对而言,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指非自然方面),外语、电脑、数学、跳舞、绘画、下棋、弹琴、科技制作等,哪一个似乎都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孩子到野地里玩耍是最基本的,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原因也很简单,人是动物!连一般动物都做不好,更谈不上做好一种特殊的动物Homosapiens。常听说用“禽兽不如”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人品不佳,其实做到如禽兽一般,还真得好好学呢!作合格的动物有多重要?那太重要啦。通过动物行为和视角,我们可以切身领会人外有他人、其他生命、土壤、岩石、河流等,感受到人是演化系统中的一个分子,人从属于这个共同体。人不能赶尽杀绝、不能涸泽而渔、不能贪得无厌,在这三个方面其他动物表现得都比人好得多。这些东西仅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爱默生说过,“大自然之于人类心灵的影响,具有首要的重要性”;“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而他的学生梭罗更说过:“野地蕴涵着这个世界的救赎!”文明是靠一步一步征服野性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在贪欲驱动下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天人系统的不适应。根据演化论,过分的不适应伤人害己,将把人类文明引向歧途,最终文明变成新型的野蛮,自毁前程。

     

        (本报记者王洪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