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29日   08 版)

        第三届北京诗歌节近日在京落幕,诗歌节最大的亮点在于高校诗歌与刊物研讨会的举办,19所高校诗社成员相聚在一起,只言片语间,大学生诗社生存的艰难、倔强的成长,呈现出大致轮廓。记者走访北京多所高校诗社,也被一群单纯而执着的学子所感动。(11月1日《北京日报》)

     

        校园诗歌是一个寄寓着太多“情怀”的词汇。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可谓是诗意的栖居地,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加入高校诗社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如今的大学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尽管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过去诗社活动成百上千人的盛况不再,如今已锐减至十余人至六七十人不等。

     

        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更多地吸引社会注意力,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其背后就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北京连续举办三届诗歌节,也向人们展示了让诗歌回归校园的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诗社不单是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所在地,还越来越跟生存挂上了钩。正如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直言,以前能从学校得到一些支持,最近一两年争取不到钱。“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那么困难,还给我们资金支持,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

     

        显然,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还需经费、“人气”、政策等多方面支持。除了高校应在经费上给予诗社有力保障、吸引更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外,对诗社成员而言,也需在吸引“人气”上功夫。这不单单是从举办诗歌节等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还要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沿”。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当今时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公众“情怀”的缺乏,而恰恰是诗歌创作上的乏味。

     

        从政策上说,校园诗歌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如教育部部长今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被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时表示,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校园诗歌将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将重新让诗歌生发而来。

     

        山东省潍坊市 付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