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国是》在以事实纪实为主的同时,还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国家的扶贫政策、脱贫战略等,给予了要言不烦的反映。
脱贫攻坚,是近年来一直出现在新闻中的熟语,回响在耳边的热词。但因为本职工作较为繁忙,对于脱贫攻坚一事基本没有怎么关注。感谢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他以国家的脱贫攻坚工程为主题,花费了两年多时间,翻山越岭,走乡串村,在积累的100多万字采访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乡村国是》一书的写作。这部作品我看过两遍,每看一遍,都深受触动。如果说,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个怎么估量都不过分的伟大工程的话,那么《乡村国是》也是一部怎么高估都不过分的书写伟大故事的纪实文学力作。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题材很多,当下中国从大的工程,大的项目,到新的创造,新的事物,既不胜枚举,也都值得大书特书。但纪红建选择了脱贫攻坚这样一个问题重大,也难度极大的选题,无疑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不凡的能力的。可喜的是,纪红建迎难而上,奋发蹈厉,先从最基本的摸清情况、弄清问题做起,以一个个贫困山村的实地踏访和田野调查,以一个个脱贫农民和扶贫干部的实时采访和促膝交谈,获得有关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第一手材料与第一手资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厚重又丰沛的《乡村国是》。这部作品在以事实纪实为主的同时,还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国家的扶贫政策、脱贫战略等,给予了要言不烦的反映,整体上描述出中央与地方的齐心协力,上边与下边的相互呼应的全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场景与蓬勃盛景。我以为,书写扶贫攻坚的纪红建,实际上也为脱贫攻坚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他的特殊贡献。
《乡村国是》从阅读上看,是以作者实地采访为叙述主线,一个个贫困乡村各具形态,致贫的原因与脱贫的路子也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不厌其烦又不厌其祥的写法,又写出了贫困形成的历史性,贫困状况的差异性,以及扶贫工作的艰难性,脱贫工程的复杂性,让人看到因为其历史与地理的多种原因导致的乡村发展严重失衡的“老大难”,总和起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消除起来是何等繁杂的任务,解决起来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做出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决策的决心之伟大,雄心之非凡。
作者纪红建在对脱贫乡民和扶贫干部的采访中,抽丝剥茧,寻根问底,有意引动被采访者有话就说,实话实说,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脱贫者的自诉、扶贫者的自述的鲜明特征。这种自我表现式的表述,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又平添了真心披露,真情流露的意味,整个作品洋溢着一种真实性十足,真切性充足的品格。而无论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由山高路远的封闭落后变为以甜美猕猴桃为主要产业的生态旅游,福建宁德赤溪村由困守穷山恶水中的小山村经由整村搬迁一步踏入新建的小城镇,广西凌云县的陇雅村由辈辈“砍山”都四季无收转变为“养山”种植铁皮石斛迅速致富;还是贵州天峨县汉尧村的吕昌发以养山鸡带动四乡八里,新疆喀什朵儿其乡14村从蜗居土坯房变为开发庭院经济,四川巴中柳林中学张彦杰与李发生专注于贫困儿童的教育扶助,湖南吉首丹青镇中心小学终于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每天喝上一杯牛奶……都以其因地制宜地真抓实干,能人先行的示范引领,写出了扶贫的不遗余力,脱贫的别开生面,让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扶贫与脱贫,村变与人变,如何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中,一砖一瓦地推进,一点一滴地进取,由此也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和最生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