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01日 星期三

    打捞历史与生活的碎片

    李昕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01日   03 版)

        我和志远相识,已有20多年了。

        那是1995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志远写了一本题为《感谢苦难》的人物传记,传主是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当代著名画家彦涵。他辗转托人将厚厚一大摞手写的书稿交给我。恰逢周末,我闭门不出,利用两天将书稿一口气读完,深深被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力量所吸引和震撼。于是我一上班就急急打电话约他面谈。就这样,我们的缘分开始了。

        作为朋友,志远是一个极可交的人:正派,善良,重情义;性格温和,待人亲切,谈吐风趣。他是部队文工团出身,唱歌跳舞相声小品无所不能,年轻时练就的基本功,在今天都成了“跨界”的才艺。

        然而,志远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与他聊天,听他闲谈,常有过瘾的感觉。无论什么事情,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琐事,即使只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只要他讲出口,便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他极善于从小事中捕捉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此表达某种深沉的情感,或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这可能便是他作为一位作家的敏感之处。我常常想,志远嘴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有趣的精彩故事?是他的人生经历特别丰富吗?是他有过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传奇吗?是他的人生故事格外惊心动魄而特别值得回忆和记忆吗?其实都不是。作为同一代人,除了当过几年兵以外,他的经历和我们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和我们不同的是,在我们不在意的生活中,在我们淡忘的往事里,他不仅留下了记忆,而且讲出了震撼人心的故事。这足以显示出作家慧眼独具地开掘生活题材的能力。

        《凡人往事》是志远讲故事的作品集,内容大抵是讲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不是一本回忆录,更不是一本自传,没有完整的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故事,作者只是以若干个片段再现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人和事,但却为中国20世纪中后期的当代社会生活,留下了颇为难得的真实历史记录。虽然,作品并没有写什么大人物和大事件,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也都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大灾大难。但是,和那些为某个时代进行“宏大叙事”的作品不同,特别是和那些专注于上层社会政治文化名人经历的传记和回忆录不同,本书以一个纯粹底层的草根社会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民生的深刻影响,这是颇为难得的。志远的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虽然波澜不惊但压抑沉闷得令人窒息的生活,恰恰在那个时代中有更显著的代表性,更能反映带有普遍意义的民生状况。作者提供了这样的历史记忆,在今天这个很多人已经对历史失去记忆的时代,尤为值得珍惜。

        作为回忆性散文,志远在这本书里是秉笔直书的。朴实的描写,娓娓的讲述,没有过分的渲染,没有格外的煽情,甚至没有借助艺术的想象和夸张,但却常能取得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我以为,这是情感的力量。不仅是写父母,写家人,哪怕是写朋友,写自己接触过的各种人,志远的笔端也永远都是倾注情感的,或者说,饱含同情,正是志远做人也是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些小故事展现了人的良知,显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志远始终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带着底层的眼睛、平民的意识、人性的关怀去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因而,他拿给我们的虽然只是昨日的碎片,但是每一片碎片都已经在他的怀里焐热,带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爱,带着一种人性的温暖。

        人生的碎片虽小,也是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志远将小心保存的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我们惊异的发现,那里面有一种真实的场景,这就是20世纪中后期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生活缩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