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叙利亚大诗人阿多尼斯与中国诗人在京对话

    本报记者丁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0月18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丁杨)日前,“在意义天际的对话——阿多尼斯和他的朋友们”诗歌对话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叙利亚大诗人阿多尼斯与中国诗人、翻译家西川、树才、薛庆国等就诗歌、历史、语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也是他继五年前的中国之行后再度到访中国。

     

        作为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年至耄耋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也不算陌生,近年来他的名字屡屡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获奖作家名单中,他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更是在中国达到十万册以上的销量。

     

        本次活动主题源自阿多尼斯的文集《在意义天际的写作》(中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出版)。事实上,他的成就和影响力不止局限在诗歌、文论写作。谈及此次对话的意义,阿多尼斯说,“人类是对话的动物,这样的对话意义深广”。诗人西川则认为,“随着对话的深入,新的意义可能会被不断发现,原有的意义也会转化,带领我们不断追问和讨论”。

     

        阿多尼斯说,“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层面,在文化、创作上的交流还不够。阿拉伯有必要更多了解中国这个‘他者’,中国同样需要了解阿拉伯世界,这种了解不能仅从宗教层面来进行”。诗人树才与阿多尼斯是忘年交,曾在巴黎与阿多尼斯有多次关于阿拉伯文明的交流,“阿多尼斯是我了解当代阿拉伯世界丰富性的一个值得信任的渠道”。西川坦承自己对阿拉伯世界最初的想象和认识其实来自西方,但他意识到,“对一种文化的真正了解是要了解其日常,而不是只了解那些重要事件。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能并不了解阿拉伯世界,这在今天已经是个严峻的问题”。

     

        阿多尼斯非常珍视自己的诗人身份,对于“诗人”二字有着独到的理解:“在每一个文化传统中,诗人的价值都在于他对传统的再发现和再书写。”而对于他的母语阿拉伯语,阿多尼斯视其为“祖国”,他所看重的语言的活力,来自“语言内部那些思考者和创造者的活力。如果运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缺乏创造性和活力,那么这种语言也就陷入困境。这也是当今世界很多语言面临的问题。”西川对此表示认同,“每一个写作者都能体会到语言存在的这些问题,同时还得不断告诫自己,不能被这些问题束缚,写作必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有读者现场提问何为伟大诗人?阿多尼斯的回答意味深长:“写出他永远不去写的那首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