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翼是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诗人,也是一位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歌者。他的创作体裁丰富多样,剧本、小说、散文、诗论,都有佳作。但他写得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雁翼首先是以诗人的形象立足于文坛的。
说起来,雁翼成为诗人颇有点传奇色彩。
雁翼原名颜鸿林,1927年6月出生于河北馆陶县,小时候在老家读过两年小学,后因为日寇入侵失学。1939年,他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年纪太小,三个月后被送回家。三年以后,他再次参加八路军,第二年(194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雁翼在部队历任通讯员、警卫员、班长、分队长、政治指导员、文工团长等职,很注意学习文化,进步很快。
雁翼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是在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促成他走上文学道路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工作需要。作为文工团长,做文化宣传工作总是演、唱别人的作品,并不完全适合部队的实际,于是他动手写剧本、唱词供本团演出,不知不觉地搞起创作来了。二是雁翼喜欢读文学作品。他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觉得自己亲眼目睹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战友,表现并不比书里描写的英雄差,他想,为什么不把他们写出来呢?三是他写在日记本上的一些短诗被一个战友抄去在部队的《修养》报上登了出来,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这种感情和愿望的推动下,雁翼拿起笔开始创作。雁翼后来曾说:“淮海战役结束了,我诗的生命却开始了。”
1951年,雁翼到四川泸州参加筹建成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当时他的职务是“文化助理”,这让他得到看书学习的机会。在泸州干校,原川南军区留下了一个图书馆,馆中藏有十多万册图书。只要没有具体工作,雁翼就将时间用来读书。从1951年至1953年,雁翼读了近两年时间的书,这个“自修大学”使他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都有提高,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晚年曾说:“回忆我的一生,安静地读书、思索文学,就算泸州那段岁月了”,“泸州,在我的生命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一段读书生活,“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我饥饿的生命有了可靠的文化资源,保证了我完成人生命运的转变。”(《雁翼自传》)
由于在战斗中曾经三次负伤,1953年10月,雁翼被批准转业到西南铁路工程局政治部工作,担任了工程局文工团的团长。来到铁路工程局以后,雁翼首先去了正在建设中的宝(鸡)成(都)铁路建设工地。工地上那些开山铺路、涉水架桥的场面令他很震撼,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雁翼,他立即放下已经开始写作的战争生活题材作品,集中精力创作反映筑路工人建设生活的诗歌。这些充满激情的来自建设一线的作品陆续在《西南文艺》《人民文学》《作品》《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与此同时,雁翼又选出一些诗作,作为文工团的必演节目,在建设工地上巡回演出。
1955年5月,雁翼将自己转业到铁路工程局后创作的反映铁路工人建设生活的诗作整理成一部诗集,投寄给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对稿件处理的速度很快,一个月后就回信决定出版。这就是雁翼的第一本书。
诗集《大巴山的早晨》出版以后,许多报刊纷纷发表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择了多首进行配乐朗诵,苏联的一些报刊也作了翻译转载。这本诗集成了雁翼的成名作。
1956年,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召开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得到消息后,雁翼很想参加这次会议,但当时四川、重庆两地的文联都因为名额难以分配,没有推选雁翼参会。在这种情况下,雁翼鼓起勇气直接给中国作协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提出了参加会议的要求,并随信寄去两册《大巴山的早晨》。中国作协及时给他回了信,信中附寄一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登记表,要雁翼立即填写寄回,并由中国作协特批了雁翼一个参会的名额。由此,雁翼幸运地参加了这一次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的盛会。在这次会议上,诗人公木在《关于青年诗歌创作问题的发言》中对雁翼的诗作进行了评点,并在会后与雁翼进行了交谈,使雁翼很受教益。
另外,在《大巴山的早晨》初版本出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出版社决定出版诗集以后,随后寄来的诗集校样却让雁翼感到心情不爽。原来那校样中的诗作是一首紧接着一首排版,而不是按通常的惯例一首与一首之间分开的。雁翼对这样的排版方式很不满意,他校完诗集后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要求将诗作一首一首分开来排版,但雁翼的要求没有被采纳,这个不太理想的初版本就这样出版了。后来,重庆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1月出新一版的《大巴山的早晨》,才将诗集改成一首与一首之间分开来排版。这一版,又印刷了25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