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

    怎样读《尔雅》

    秦淑华 杜清雨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19日   08 版)

        孟子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尔雅》的作者、成书年代先做个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认识、阅读该书。但这两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旧说主要有:

     

        一、周公所作。始见于魏张揖的《上广雅表》:“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践阼理政,日昃不食,坐而待旦,德化宣流,越裳俫贡,嘉禾贯桑。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认为周公作《尔雅》意在阐释礼乐制度,治理天下。

     

        二、孔子门人所作。郑玄在《驳五经异义》中说:“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清人邵晋涵进一步发挥,认为“《尔雅》者,始于周公,成于孔子门人,斯为定论”。

     

        周公和孔子及其门人向来被视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备受推崇,所以将《尔雅》的著作权归到他们名下,有深刻的思想渊源。但二说都无坚确的证据,难以令人信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为通达之论。

     

        三、秦汉学者所作。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欧阳修,他在《诗本义》中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管锡华先生认为秦代焚书坑儒,《尔雅》与《诗》《书》密切相关,当在禁毁之列,不具备撰集成书的条件,所以该说也不足信。

     

        其他异说还有不少,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之所以会产生许多不同看法,是“文献不足故也”,各说都无法提供十分确凿的证据坐实《尔雅》为某人某时所作。造成证据缺乏的原因和先秦古书流传的独特形式有很大关系。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说“周秦人之书……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其中数传以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可为至论。所以要完全坐实《尔雅》的具体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现代学者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一般都认为《尔雅》大致成书于战国末年,秦汉间仍略有订补。这样的结论可以说是最为合理,也颇有点无奈的。

     

        《尔雅》的书名如何理解,同样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尔”通“迩”,近的意思;雅,义为正,指当时的通行语。近之以正,即用通行语解释被训语的意思。《尔雅》一书形式上很像今天的辞典,是十三经中十分特别的一部。虽然它在古代被誉为“学问之阶路”“五经之梯航”,但时过境迁,今天的读者对它往往望而生畏,其实不必,它本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知识宝库。

     

        从内容上看,全书共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语词,《释亲》《释宫》《释器》等十六篇则解释专业名词,涉及亲属称谓、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关于其书价值,郭璞在《尔雅序》中有精到的说明,略归纳如下:

     

        一、解释、辨析词义,可以通训诂。如“切磋琢磨”,今天多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个中区别已鲜为人知,但《尔雅》还保存着详细辨析:“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知道了这种区分,也就能深入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淇奥》中的比兴意义了。正因为《尔雅》保存了大量常见于典籍的基本词汇及故训,读通此书,再阅读其他典籍就轻松得多,所以历代学人都将其视为阅读古代典籍的重要工具。

     

        二、为进行文学创作提供资源。儒家认为“质胜文则野”,一定的文辞修饰是十分必要的。文学创作则更重视词藻的修饰和运用,而《尔雅》有两千多个词条,四千多词语,真正是一座词汇宝库,可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比如张衡《东京赋》中有“鹎鶋秋栖,鹘鸼春鸣。雎鸠丽黄,关关嘤嘤”两句,其中“鹎鶋、鹘鸼、雎鸠、丽黄”皆为鸟名,“关关、嘤嘤”为鸟声,这些词在《尔雅》里都有相应解释。由此可见,郭璞说《尔雅》是“摛翰者之华苑”,并非虚美。

     

        三、书中大量的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知识可令人开阔眼界、博物多识。古人认为“学者耻一物之不知”,对《尔雅》的博物学作用亦颇为重视,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汉光武帝曾与群臣在灵台宴游,得到了一只奇怪的豹纹鼠,大臣中无人能识,只有窦攸据《尔雅》认为是鼮鼠,经人核验后果如所说,因而赐帛百匹,并令公卿子弟随窦攸学习《尔雅》,后世传为美谈。《世说新语》中还记载着一个因不熟悉《尔雅》而致食物中毒的故事。晋朝的蔡谟避乱渡江后见到蟛蜞,以为是螃蟹,便吟咏起蔡邕《劝学章》中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且命人煮来吃。但吃完以后上吐下泻,精神疲困,才知道这不是螃蟹。后来他向朋友谢尚说起此事,遭到谢氏嘲笑:“你《尔雅》读得不熟,险些被《劝学章》害死。”因为《尔雅·释鱼》中有关于蟛蜞的记载,蔡谟未能熟知,谢氏才说出这番话来。清儒刘宝楠曾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尔雅》于鸟兽草木皆专篇释之,而《神农本草》亦详言其性之所宜用,可知博物之学,儒者所甚重矣”,对《尔雅》的博物学意义讲得很透彻。

     

        当我们对《尔雅》的体例和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如何逐步深入地阅读当然没有固定之法,因人而异。但《释诂》《释言》《释训》三篇纯为词语训释,《释亲》讲古代亲属称谓,其中一些名称已离现代生活较远,所以这四篇初读时都颇为枯燥,很难令人产生兴趣,倒不妨先从其他几篇中挑选出一些感兴趣的条目进行阅读。尤其是《释地》及草木虫鱼诸篇,记载了许多有趣甚至奇怪的名物,更容易激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熟悉《神雕侠侣》的朋友一定记得小龙女胳膊上神奇的“守宫砂”,这种可以验证女人是否为处子之身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文献根据?守宫又是什么东西?翻翻《尔雅》便可知道,守宫又称蝘蜓,就是壁虎的别名。再进一步查考古人注释,可知守宫砂这种方术当出自《淮南万毕术》(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编的一本方术书),其云“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合阴阳者牝牡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类似说法又见《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守宫,虫名也。术家云以器养之,食以丹砂,满七斤,捣治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若有房室之事,则灭矣。”如此以来,武侠小说中“守宫砂”的原委就清楚了,并不是金庸老先生瞎编出来的。而为我们提供相关线索的正是《尔雅》一书。

     

        《尔雅》无疑是我们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其中一些内容体现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图景等。因此阅读时对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也应有所注意。如《尔雅·释畜》说“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即两脚有羽毛的称为禽,四足有皮毛的称为兽。古人做出如此分类,当然是对自然界进行观察的结果,而古人对这种现象的阐释则更为有趣,如董仲舒云“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颜氏家训·省事》云“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可见古人认为有翅膀的动物脚就少,善奔跑的就没翅膀,这其中是蕴含着天道的——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兼有众长,好处占尽。这种阐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趣的,而且所揭示的道理也很能引人思考。

     

        虽然《尔雅》成书较早,历来为学者推重,但它进入到“十三经”的行列,却是到唐代才有的事。汉文帝时“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还只是将《尔雅》与《论语》《孟子》一道视为“传记”。唐初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为《尔雅》书中字词做训释,已将其视作“经典”。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长于经学”的宰相郑覃向唐文宗奏言“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文宗从之,遂有刊刻开成石经之事,《尔雅》作为其中一种,其经学地位方正式被官方确立。可以说,《尔雅》能升格为经,除了有《论语》《左传》等“传记”升为“经”的成例外,和当时主政者对经学的重视和爱好也有关系。魏丕植先生还认为:唐文宗恭俭儒雅,锐意改革,意欲清除宦官势力,但始终未能如愿,夺权斗争以“甘露之变”宣告失败。而《尔雅》经学地位的确立正在此期间,可以看作是唐文宗在政治上被宦官势力压制后,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反抗的一种表现,是他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皇权的正统、权威地位的一种表达。结合当时的政治情势来看,此说亦颇有道理。

     

        总之,《尔雅》包蕴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古人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绝好切入口。但不可否认,该书中的解释大多十分简略,且存在若干生僻字,时常让初学者感到不知所云。因此这里介绍几种注释、研究著作,以便读者阅读和利用《尔雅》:

     

        一、郭璞《尔雅注》,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并完整流传下来的古注,为阅读《尔雅》的重要参考。中华书局近出的“汉小学四种”之《尔雅》,据宋刻善本影印,并附有音序、笔画索引,便于翻检。

     

        二、今人胡奇光、方环海的《尔雅译注》,注释简要,并有翻译及词条索引。书中的生僻字大多标注了拼音,便于初学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锡华《尔雅》与《尔雅译注》类似,亦可参看。

     

        三、对《尔雅》内容、体例等作全面、详细介绍的有顾廷龙、王世伟《尔雅导读》及管锡华《尔雅研究》。

     

        四、若欲深入研究,则可参看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中华书局有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整理本。郝懿行《尔雅义疏》及邵晋涵《尔雅正义》是清人研究《尔雅》的代表性作品,郝疏尤详于名物考证。邵氏《正义》对郭注、邢疏多有补正,但校勘稍逊。二者互有短长,均可做深入阅读的辅助书籍。另外,朱祖延先生取自汉迄今有关《尔雅》的重要著作94种纂集为《尔雅诂林》,收罗宏富,可备查检。

     

        对专业研究者来说,《尔雅》更重要的是其学术价值,在词汇学、训诂学等方面的意义,而一般读者不妨将其视作一本博物书,一面观照传统文化的镜子,细细研读,不必求快,必能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