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的建筑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气势恢宏,以中心道路为轴形成了完美的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在整体布局上,不同于中式园林讲求的“移步换景”,法兰西式的设计更重视整齐、统一,以完美的几何图形来凸显君主的伟大,这种设计理念在这幅凡尔赛宫的全景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路易十四以神明自居,将自己当作太阳神阿波罗的化身,在凡尔赛宫中处处可见其太阳的徽记,以及阿波罗的绘画、雕塑。在现实中,凡尔赛宫是他的宫廷和政府的所在地;在精神上,凡尔赛宫是他神话自我的载体和中心。
路易十四,法国乃至欧洲最为著名的君主之一,在其长达七十余年的统治中,将法国的专制王权发展到了顶峰。路易常以神明自居,人称“太阳王”,因此他需要一座圣殿,以使自己接受万众景仰,这座圣殿就是其倾尽毕生心血打造的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王室的所在地、欧洲最光彩夺目的宫殿,凡尔赛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法兰西的政治中心,甚至还引领着欧陆的潮流时尚。
“太阳王”的圣殿到底是什么样子?古往今来,富丽堂皇的宫殿数不胜数,它有何独特之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图像无疑比文字更加生动、具体。
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在图像的制作上也发生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印刷版画大量出现,成为记录和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也在随后的日子里掀起了一场版画收藏的热潮。在涉及法国历史的题材中,恐怕没有人比卡尔·文克(CarldeVinck)的收藏更为丰富,这位比利时收藏家曾拥有近三万件藏品,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法国近现代史上所有重要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从旧制度到大革命,凡尔赛宫是那个时代毋庸置疑的焦点,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跻身于文克的收藏之中。在下面这组藏品中,既有对宫殿外景的宏观描绘,也通过透视的手法展现了宫殿内部的一些重要场所。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走近“太阳王”的圣殿,感受17世纪法兰西建筑文化集大成者中蕴含的荣耀、奢华与风情。
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15公里出,在17世纪以前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庄。17世纪初,法王路易十三为狩猎方便,在此购置土地,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作为行宫,这便是凡尔赛宫的最初雏形。作为君王的居所,这座只有26间房屋的“宫殿”实在有些寒酸。路易十四曾见识过诸多法国权贵,如红衣主教黎塞留、马扎然,财政大臣富凯等人豪华的城堡宫室,深受触动,信奉“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太阳王当然也希望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宫殿,宣扬国王的无上权威和法兰西的大国气魄。在对荣耀的追求之外,兴建凡尔赛宫作为新的统治中心,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一方面,路易十四年幼时经历过发生在巴黎的“福隆德”(Fronde)运动,对曾以暴力反抗他的首都深为忌惮;更为重要的是,在其即位初期,法国贵族在地方上的割据愈演愈烈,路易十四希望以奢华的物质享受将贵族们吸引到凡尔赛来,加以控制和约束。
综合以上种种,“太阳王”的圣殿已经呼之欲出。
经过土地的购置、测量等一系列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工程从1666年开始,历时四十余年方才完工。在这一过程中,路易十四对凡尔赛宫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亲自参与宫殿的设计和规划,最终将其父留下来的二层小楼打造成了一座宏大的圣殿。凡尔赛宫的建筑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气势恢宏,以中心道路为轴形成了完美的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在整体布局上,不同于中式园林讲求的“移步换景”,法兰西式的设计更重视整齐、统一,以完美的几何图形来凸显君主的伟大,这种设计理念在这幅凡尔赛宫的全景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中远处连接在一起的建筑群就是凡尔赛宫的核心部分,是法国王室成员以及达官显贵起居、娱乐和工作的地方。1682年,路易十四下令将王室和政府迁往凡尔赛,这里正式成为了法国的统治中心,然而直到1688年,核心部分的建筑方才完工。因此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法国最为尊贵、最为富有的一群人却只能住在拥挤的房间内,在脚手架间穿行,忍受着建筑粉尘的侵袭,伴着施工的噪音入眠。1710年,凡尔赛宫全部完成,呈现出图中的景象。此时,在这座欧洲规模最大最为奢华的宫殿中,生活着包括贵族、教士、廷臣、仆役、卫兵在内的近四万人。凡尔赛的兴旺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法兰西的崛起。
二
凡尔赛宫在规划上大气磅礴,在内部装潢上也同样金碧辉煌。宫殿中点缀有无数价值连城的雕塑、绘画。在众多的房间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被称为“镜厅”的中央走廊。它以华贵的装饰、精美的壁画和卓越的设计而被誉为法兰西王室的瑰宝。
在镜厅的拱顶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示了路易十四登基、执政、征战、谈判等重大事件。画作均极力美化路易十四,塑造其亦人亦神的王者形象。
镜厅的一侧朝向凡尔赛宫美丽的御花园,透过17扇拱形落地窗,花园内的美景得以尽收眼底。在另一侧,17面镶嵌在墙壁上的镜子与窗户一一相对,折射出窗外的蓝天白云和花草树木,给华美的镜厅更添一份自然风光。
更为重要的是,镜子对光的反射可以有效弥补房间内光照的不足。作为凡尔赛的心脏,镜厅是路易十四接待各国使节的所在,我们尽可想象:当走进这间无与伦比的房间时,镜子反射出强烈的光芒,仿佛将来访者笼罩在“太阳王”的光辉之下,路易十四坐在尽头的御座上,那是何等的大国威严!到了夜间,王室会邀请达官显贵来这里参加奢华的宴会。在没有电力的时代,对这么大的房间来说,照明一定是一大难题。而设计者的智慧恰恰又在这时体现了出来:凭借厅内镜子的多次反射,厅内几十座烛台、几百支蜡烛可以形成3000支烛光的照明效果。热闹的夜晚,镜厅内灯火辉煌,法兰西的权贵们在这里推杯换盏,于觥筹交错之间尽享着盛世浮华。
镜厅的盛名并不止于它的奢华,还在于它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法国乃至欧洲的历史。1871年,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败于普鲁士,时任普鲁士国王就是在这里加冕为威廉一世,宣告了德意志第一帝国的诞生,普法世仇就此结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1918年,一战结束,也许是出于报复和嘲讽,还是在这里,法国指定德国签订了和约,这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和约”。有朝一日我们漫步在这里,陶醉于法兰西艺术之美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感慨历史的轮回?
三
作为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法国的王宫里自然不能没有教堂,在17世纪80年代,宫中就有一座小教堂。但随着凡尔赛宫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达官显贵入住其中,对宗教场所的需求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皇家礼拜堂应运而生。
皇家礼拜堂落成于1710年,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凡尔赛宫长达四十余年的修建工程全部完成。在礼拜堂的尽头,是神圣的祭坛,每逢弥撒,路易十四都会站在祭坛上方二楼的廊台上,俯瞰他的臣民们。除宗教仪式外,一楼宽敞的大厅还经常被用来举行皇室成员的婚礼。波旁王朝的末代国王路易十六,和他那著名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就是在这里完婚。即使历经大革命的腥风血雨,皇家礼拜堂仍在波旁王室成员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复辟时期,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也先后在这里举行了婚礼。礼拜堂的穹顶上,是法国画家安托万·夸佩尔绘制的大型油画《光环之中的永恒之父向人类许诺上帝的救赎》,画中的上帝张开手臂,接受人类的救赎,在祭坛上方的半圆形拱顶上,是一幅以“基督复活”为题材的画作。两幅作品相得益彰,给身处礼拜堂之中的人一种莫大的神圣与庄严之感。
然而礼拜堂位置的选择,却颇耐人寻味。由于教会势力的强大和宗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欧洲宫殿设计中,教堂一类的场所往往会布局在正中心或者至少是中轴线上,然而凡尔赛这座皇家礼拜堂却建在远离中轴线的北侧楼群。路易的解释是彼时宫殿已近竣工,没有多余的空间来修建教堂。然而结合法国的历史,难道这种设计不正是当时法国政教关系的真实写照?在“太阳王”光辉的照耀下,王权在法国已经拥有高于教权的权威。值得一提的是,处在凡尔赛宫中心位置的,正是路易十四自己的卧房。
四
走出富丽堂皇的宫殿,“太阳王”也有属于自己的御花园。凡尔赛宫的花园是经典的法式古典园林,设计严谨、装饰考究。花园在整体上呈现出轴对称的布局,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大手笔便是那条长达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路易十四曾安排战船在运河中进行海战表演,向住在凡尔赛的贵族们展示自己的赫赫武功。在细节上,园中更不乏构思精巧的景观。整个花园中共有一千四百多座喷泉,大到中轴线上的阿波罗喷泉,小到那些散落在园中各处的小型景观喷泉,喷涌的水柱构成了法式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花园给宫殿增添了田园风情,宫殿也因花园的映衬而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作为花园的一部分,坐落在凡尔赛宫主楼南部的橘园有着别样的风情。园中的3000棵橘树除了供应果品、遮荫乘凉外,还曾作为舞台布景,博得了“太阳王”的欢心。路易十四酷爱艺术,对歌剧尤为垂青,甚至曾亲自参与演出。如此一位资深“票友”,自然少不了要时常在凡尔赛宫观看演出。一次表演歌剧《英仙星座》,场地出了问题,为避免龙颜大怒,组织者将演出临时改在橘园中进行。出人意料的是,橘园中的树木成为了极好的布景,演出大获成功,为这座果园留下了一段艺术的佳话。
在凡尔赛宫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曾经不止一次地遭到贵族和廷臣们的反对,无数的阴谋曾因此在这里上演。但为了王者的荣耀和权威,路易十四执意在凡尔赛的荒野沼泽中建起了自己的圣殿。路易十四以神明自居,将自己当作太阳神阿波罗的化身,在凡尔赛宫中处处可见其太阳的徽记,以及阿波罗的绘画、雕塑。在现实中,凡尔赛宫是他的宫廷和政府的所在地;在精神上,凡尔赛宫是他神话自我的载体和中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作为旧制度的象征之一,凡尔赛宫历经劫掠与破坏,长期荒废,直到1833年,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将其改建为历史博物馆,凡尔赛又获得了新生。
“太阳王”早已远去,但他的圣殿——凡尔赛宫保留了下来,与它的缔造者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法兰西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