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爱丽丝·斯蒂芬斯:美国书评现状与中国文学英译

    花萌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21日   11 版)

        评论家在写作时应遵守与文本阅读体验的伦理契约,不应受过多外界因素干扰,如对市场销量和出版商期待的考量等。

     

        鉴于低质书评泛滥的现象,一部分华盛顿地区的作家和编辑于2011年建立了《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BookofReview)这一非盈利组织,致力于为世界范围内的各类好书作评。在美访学期间,笔者有幸约访到该报亚洲文学板块的专业评论人爱丽丝·斯蒂芬斯(Alice Ste⁃phens),她针对当今美国的文学书评和中国文学英译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高质书评“危机四伏”独立书评更真实、客观

     

        面对美国庞大的书籍出版量,很多本土读者借助书评搜集所爱,完成购买和阅读行为。报纸书评、独立书评、专业书评和大众书评是四类最主要的书评类型。报纸书评精挑细选、以质取胜,但多褒少贬,不像独立书评和大众书评那样奋批敢言。专业书评如Booklist、Choice、LibraryJournal、PublishersWeekly、American Li⁃braries、Bookseller等不仅是美国书评业的要角,更是图书馆进书的重要依据,由于专业性较强,通常需要支付不菲的费用订阅后方可使用,普通大众不易进入。大众书评数量庞大,以网络书店的读者书评为主,是书评界的“蚂蚁雄兵”。它的优点是以量取胜,直言不讳;缺点是内容略显肤浅,多是简述大意或抒发感想,少有建设性的深度品评。爱丽丝指出,以亚马逊、Goodreads和其他相关网站为代表的大众书评已优势尽显。未来这种书评的民主化发展可能会愈加迅猛。相较于某个评论家的意见,大众读者更愿意信任众人评论的星级体制。

     

        如今,许多高质书评甚至书评板块正渐从主流媒体中消失,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不少作家和编辑感到无奈而失落。不少相关人士把高质书评的缺失归咎于网络,认为是网络的普及将报纸和杂志逼向末路。然而事实却是,市面流通的报纸常自废书评版面。长期从事书评工作的爱丽丝认为“书评对大众阅读忠诚度影响甚微”的说法值得商榷。大多数用户订阅报纸并不都是为了看体育和娱乐新闻,仍有大量读者关注书评。可惜的是,报业高层管理者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由体育和娱乐版面广告所带来的高收益或许更为重要。

     

        《华盛顿独立书评》在与其他媒介书评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周一到周五,9名专栏作家轮番作业,保证每天发表一篇书评或文章。独立书评的目标受众是热爱读书,并且想了解最新图书行情、作家和思想的读者,因此,报纸所撰稿件不但类型丰富,有作家访谈、小型出版社简介、最新诗歌每月汇总、推荐书目简介以及与读书、写作、出版、世界文学有关的一切文章,而且体裁多元,儿童文学、惊悚小说、纪实小说、历史小说等,应有尽有。

     

        爱丽丝指出,一般情况下,书评人并无选书权,常由出版商联系杂志社并提前发来副本以推荐作品。一旦编辑认为作品值得评论,便会联系作品相关领域的评论家。在编辑的字典里,书评人须和作品“配套”——评乔治·华盛顿的传记,就要找美国历史领域的教授或者写过人物传记的作家;评儿童文学,就该找常跟该年龄段群体接触且相处融洽的评论人;专业著作就应觅寻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资质的人作评。反过来说,书评人亦有选择权。如作品不能引发其共鸣、激发其激情和灵感,纵使编辑百般努力,译者也会“无动于衷”。毕竟全情的投入是确保高质书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爱丽丝坚持,评论家在写作时应遵守与文本阅读体验的伦理契约,不应受过多外界因素干扰,如对市场销量和出版商期待的考量等。任何书评的发表都无需征得出版商的同意。出版商或作者对发表书评颇有微词之时,审核部门会介入并细究该评论,评估反对意见的合理性。如果合理,会另刊它文表述异见。书评撤稿的现象极少出现。

     

        中国文学英译在美国喜忧参半

     

        爱丽丝有亚洲血统和在此生活的经历。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对亚洲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中国。在她看来,中国文学受到越来越多出版社和大众关注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文学的美国译介在未来大有可为。

     

        首先,美国大众一直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即便在双方政治紧张的时期,PearlS.Buck、EdgarSnow等作家的作品仍极受欢迎。其次,20世纪80年代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后,美国人可来中国旅游、工作和学习,“身临其境”地体验其文化和历史,兴趣再次提升。再加上,彼时文艺界的“去政治化”,中国作家被赋予更多的创作自由,摒弃了“文以载道”“为时而作”的风气,逐步走向“以文为心”“为心而耕”。1965年移民法案通过以来,更多的中国人反向移民美国,美籍华人人口剧增。其后代不少成长为作家、艺术家等高知受众,影响了美国知识分子界,在文学领域留下印记。再者,当代中国的崛起在各个领域都提升了影响力,尤其在大众文化层面——人民越来越富有,从“温饱”走向了“小康”;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即将到来。“形而下”物质上的“走高”带来了“形而上”文化上重生和再荣,涌现出一批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演员。中国文化的“出口”已达一个新的高度,备受世界瞩目。

     

        建刊六年来,爱丽丝共为9本中国类书籍作评。值得一提的是,爱丽丝认为,中国文学英译的原本生于中国,原始受众非美国受众,作品的真实性更强。这完全不同于华裔英文原创作品,如哈金的《等待》。但吊诡的是,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在美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受欢迎度上均逊于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原创。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时,爱丽丝如是说,美国出版商对译作不感兴趣,这个事实让人难过。爱丽丝同时指出,不能把译作的市场表现欠佳简单地归咎于美国大众不喜阅读译作,更多的不良后果应由出版商的误解、惰性和短视来买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