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可以期待的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21日   15 版)

        主办方在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的青年奖颁奖之后,安排我发言,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考虑到我所代表的这代中年学人,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时期,既要继承前辈优良学风,又要薪火相传,把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传承下去。这个任务很光荣,这份信任很厚重。

        以宋云彬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为祖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贡献毕生精力。从《宋云彬文集》不难看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对二十四史等基本典籍的整理,高山流水,泽被广大,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占据无可或替的地位。今天,他的后人秉承先辈遗志,将先生所藏艺术品捐拍后设立基金,鼓励和表彰古籍整理出版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杰出编辑,这种书香家风、人文情怀,更彰显出宋云彬先生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独特贡献。对此,我们表示钦佩。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中,特设青年奖,充分体现出这个奖项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情浮竞,鲜能自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中的两项大奖,一是编辑奖,二是图书奖,入围者多为青年才俊和厚重成果。他们甘于寂寞,热心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获得了同行的高度尊重。经过严格评审,青年奖·编辑奖授予林日波先生,青年奖·图书奖授予王培军先生,可谓众望所归,具有示范意义。我相信,这个奖项,无论对于他们个人,还是对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都意义非凡。可以设想,宋奖第二届、第三届以至若干年后,“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也正是在这种传承中发扬光大,不断地叙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并照亮未来。

        现在,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绝活,凭借着申报“非遗”等手段给予保护,得到传承。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加以保护,更需要传承。我们知道,古籍整理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高调可唱,更没有世俗的鲜花和掌声。这项工作,看似卑之无甚高论,但要做好,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耐得住寂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往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老一代学者树立了崇高的典范。

        我们这一代人,扛过枪,下过乡,在无数次的“运动”中耗费了青春年华。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最初岁月。恢复高考后,我们成为第一批幸运儿。四十年间,青灯黄卷,夜以继日,努力确保当代中国的学术链条不至发生太大断裂。相比较而言,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读书人,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专心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宋奖专设青年编辑奖和图书奖,就是对他们的工作,表达一种敬意,一份肯定,一种激励。

        在我们前面,有老一辈学者带路,后面,又有年轻一代推动。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就这样江山代出,不绝如缕。朱熹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如何把旧学与新知结合起来,唯一的途径,就是潜心读书,踏实工作。正如王阳明所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我愿以此共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