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格兰公投、英国脱欧、伦敦恐袭等事件引起世人对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高度关注。英国如何从偏隅西欧的蕞尔小国,一跃成为统治世界的霸主,又如何在20世纪走向衰落?英国作为第一个跨入现代文明门槛的国家,它留给世界的遗产又有哪些?21世纪英国面临的政治、种族等问题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对任何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钱乘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费八年之功,终成六卷本《英国通史》,可谓恰逢其时。
英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形塑了和平、渐进的发展模式。英国作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率先探索法治、议会政治、福利国家等议题,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度资源。英国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构成了六卷本《英国通史》的一条主线。在此之下,六卷本《英国通史》聚焦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构成了六卷本《英国通史》的主体。作者们对“国家”的关注,不仅是对当前学术界的“预流”,更是对当今中国发展的使命感。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找回国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再定位”。80年代学界的风向标是“有国家无社会”,到90年代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但诚如徐勇教授所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国家与社会框架的另一维度——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学界关于国家的论述逐步增多,大有“回到国家”之势。以英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例,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涌现出“郡共同体学派”,这些学者关注地方自治,强调地方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在新世纪之交,布拉迪克(M.J.Braddick)、史蒂夫·欣德尔(SteveHindle)几乎同时强调国家的作用。布拉迪克指出,“中央与地方构成国家,国家依赖中央与地方的参与合作”。欣德尔则强调国家的集权化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由此成为一种分析路径。在“回到国家”的趋势下,六卷本《英国通史》也将国家作为研究的主体,是对这一学术潮流的一种回应。
钱乘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里:它将历史与现实交融一体,体现出对时代的关怀。”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包括工业化、民主制、科学精神、发展模式。六卷本《英国通史》便是从长时段考察这些基石的形成与扩散,正如刘金源教授在第四卷中阐明的那样,“英国霸权的建立,不仅是依靠武力扩张的过程,更主要的是依据‘制度创新’而引领世界潮流的过程”。《英国通史》的作者们关注英国的制度创新,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将历史与现实交融一体,发挥历史学的训诫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特性不同。马克斯·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持续运转的强制性政治组织,其行政机构成功地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并以此维持秩序”。这里的国家定义指的是现代国家,是相对传统国家而言的。一般而言,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大体遵循两方面的进路,其一是民族-国家的建立,其二是民主-国家的形成。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六卷本《英国通史》较为完整、系统地展现了英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之路。
《英国通史》第一卷考察了罗马不列颠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历史,这是英国文明初起的历史。不列颠罗马化只是将地方精英罗马化,由此扩大了精英与百姓、富人与穷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沟壑。尽管如此,地方精英通过罗马庇护制所接纳和融入的基督教文化,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遗产。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的政治法律制度开始奠基,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三级政府管理体系,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成文法典,逐步形成一套固定的诉讼程序和审判方法。这表明英格兰已经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较为完整的君主统治体系。第二卷则从1066年诺曼征服开始,一直到1485年“红白玫瑰战争”结束,主要讲述了英王国的疆域变动,以及最终固定在英格兰的历史。在这四百年间,英格兰的封建政治体制从封建王权演变为封建议会君主制,这为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基础,也为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源泉。
第三卷讲述16~17世纪英国铸造国家的历史。民族国家既是相对于中世纪以地方分权主义为特征的封建王国而言,又是相对于基督教世界体系下主权不完整或不充分的王朝国家而言,民族一体性与国家主权是两个基本要素。在英国,这两个要素是都铎时代英吉利民族在同罗马天主教势力和国内地方割据势力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都铎英国是以专制君主为核心、以民族共同体为特征的现代主权国家。但随着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围绕谁是最高主权的问题展开斗争,这就是英国内战。后经护国主时期和复辟时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最终确立了主权地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至此,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得以建立。
君主立宪制在18世纪英国日渐稳固,君主的权力日益衰落,议会的主权地位则不可动摇。政党政治开始形成,内阁的独立性逐渐增长。同时,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开始挑战贵族的特殊地位,要求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参与国家政治,这就是第四卷“转型时期”的历史。在18世纪转型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已经稳固,于是开始着手民主—国家的建构,这当然与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风起云涌的激进主义运动的助推,这为19世纪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先导。《英国通史》第五卷即是对这一民主化进程的梳理,也就是描绘英国走向民主国家的路线图。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变革的一条主线。正是在议会改革的过程中,英国各政党和阶级力量达成妥协,从此英国坚定地走上和平改革的道路。经过三次议会改革,到19世纪末英国只剩下妇女选举权问题有待处理,到20世纪初这个问题终于被解决,英国也完成了民主化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这便是第六卷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英国建立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历程,是渐进改革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英国的经验,或可为后发民族建构现代国家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