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伊恩·布鲁马同意接任《纽约书评》主编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24日   04 版)
    2008年,奥兰治亲王威廉-亚历山大(现荷兰国王)为伊恩·布鲁马颁授伊拉斯谟奖。

        人事·无争议

     

        美国知识界名刊《纽约书评》上周宣布,伊恩·布鲁马(IanBuruma)将出任该杂志的主编。

     

        继两位创始联合主编——2006年去世的芭芭拉·爱泼斯坦和今年3月去世的罗伯特·西尔弗斯——之后,旅美荷兰作家和东方学家布鲁马将成为《纽约书评》五十四年历史上的第二代和第三位主编。

     

        六十五岁的布鲁马生于荷兰海牙,曾在莱顿大学著名的中文系学习中国文学,自1985年起为《纽约书评》撰稿,现任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被视为古典自由主义的捍卫者。

     

        2008年,布鲁马获得了声名显赫的伊拉斯谟奖。

     

        《纽约书评》发行人雷·赫德曼认为,布鲁马与该刊及其两位创始主编的长期交往,有助于《纽约书评》继续保持一贯的编辑质量和独立特色。

     

        布鲁马所著《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面具下的日本人》《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罪孽的报应:德国与日本的战争记忆》和《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已见中译本,但不包括他兼具新闻调查和政治随笔特色的重要著作《阿姆斯特丹的谋杀:特奥·凡高之死和宽容之限》(MurderinAmsterdam:TheDeathofTheoVanGoghandtheLim⁃itsofTolerance)。

     

        2011年,中华读书报曾刊出《寻找荷兰的弹孔》一文,附带介绍了此书。

     

        在阿姆斯特丹东郊,林内乌街和第二东公园街交汇的街角,有一条普通的红色自行车道。2004年11月2日上午,四十七岁的电影导演和作家特奥·凡高像往常一样骑车经过此地,布耶里拦住他,将他掀下车。第一枪击中了凡高的腹部。他在地上爬行,那青年又向他开了七枪,随后掏出一把弯刀,试图割下凡高的头。他没有成功,再取出一把匕首,连同他的宣言书,一起扎进了凡高的胸口。

     

        很多人目击了这场残忍的谋杀。二十六岁的布耶里先生知道有人在看,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从始至终保持着惊人的从容和镇定,仿佛他不是在当街杀人,而是在自己的作坊里屠宰一只家禽,一头畜生,一个异类,一个骄傲自大、脑满肠肥的知识分子。

     

        谋杀发生后,布鲁马飞回荷兰,但只赶得及凡高玩世不恭的追悼会——依其事先公布的遗愿,现场不仅有木头棺材,还有巨型香槟、充满阳刚气息的大仙人掌、摇滚乐队和卡芭莱表演团,穿超短裙的烟草女郎们穿梭其间,“仿佛战前的老戏园子。”

     

        这正是特奥·凡高的典型风格。他生前一贯狂言无忌,尖锐攻击荷兰的多元化社会,以及中近东的新移民、老移民生下的第二代荷兰人、犹太人,甚至多种宗教,指责他们滥用了多元政策,却不愿放弃原有的文化,不肯融入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对荷兰国家缺乏基本的认同。如果这些只是传统知识分子式的批评,他不会为自己招惹那么多的麻烦。不幸的是,凡高采用的是一套浑不吝的、甚至亵渎式的语言。布耶里为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谋杀了他。

     

        布鲁马用了许多精力,走访凡高的亲友,求问于作家、艺术家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写成《阿姆斯特丹的谋杀》一书,呈现出与当时外界印象多有不同的荷兰社会,亦属较早追踪第二代移民怎样以及为什么放弃西方文化、转向宗教极端主义的调查性作品,对理解今日荷兰、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图景均有重要的启发。   (康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