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铁如意馆主张宗祥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24日   03 版)

        2015年,两次造访浙江海宁,两度往张宗祥故居谒拜,对张宗祥的了解有了新视角、新发现。

     

        第一次到海宁,参观了王国维、徐志摩、张宗祥的故居。与王国维、徐志摩相比,张宗祥不够“大众”,但,对于了解张宗祥的人来说,张宗祥不同凡响,具有重新发现与认识的必要。

     

        我是通过“一俗一雅”的不同标签知道张宗祥的。他是第三届西泠印社社长。这个“俗名”体现了他在治学、书画创作领域的重要存在。另外,是他的随笔《记铁如意》,真实展开了一位读书人的胸怀。这篇短文用文言文所写,语言平实,情感真挚,简要述说了自己收藏的铁如意自宋至今的曲折历程。冷静、沉稳的张宗祥,明确了铁如意曾是抗清志士周青萝所藏,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复述:“先生姓周,名宗彝,字重五,号青萝,崇祯己卯科举人。甲申变后,乙酉,兵科给事中熊汝霖率义兵入海宁,青萝先生亦率乡人起义保硖石,筑垒东山距守。八月望,清兵自嘉兴南犯,破硖。妻卜氏,束其子明俅于身,及妾张氏、王氏,婢某,弟妻冯氏,随先生投园中池水死,即今所谓‘青萝池’者是也。”

     

        乡贤周青萝的铁如意,其实就是青萝先生的人格。与其是对一件旧物的青睐,毋宁说是对青萝的敬仰。张宗祥四十岁后,刻制“铁如意馆”,他的随笔短文汇聚《铁如意馆碎录》《铁如意馆杂记》,由此不难看出铁如意在他心中沉重的程度。

     

        到海宁,自然想看一眼让张宗祥情牵梦绕的铁如意。上午,海宁上空凝聚着铅色的云团,樟树宽阔的树冠,让黯淡的光线又弱了几度,匆匆路人,像似走在没有朝阳的黎明之中。张宗祥故居在一条小河边上。从故居的大门,能看到那座古桥。我站在故居的院子里,透过铁栅栏,伫立看桥,那是张宗祥走过的桥,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海宁的风景。而旧时的风景,与张宗祥一同去了远方。

     

        张宗祥故居是两层小楼,简朴而亲切。如同所有名人故居一样的陈设,形象、立体地讲述主人的一生。书画、印章、抄录的旧书、砚台笔墨,像小说中的细节,烘托张宗祥异常生动的形象。

     

        眼前的铁如意,就是张宗祥笔下的铁如意:“铁如意,长二尺许,面嵌杂花,背嵌回文‘卍’字,皆银丝。”

     

        由眼前的铁如意,联想到海宁人周青萝一家的视死如归,觉得自己矮小、萎靡。

     

        张宗祥似乎也有这种感觉。他得到铁如意,本想筑室“为之制座、配匣,刻记座上,俾人知史实”,然而,日寇入侵,“乡园沦陷,间关跋涉,远走重庆”,计划未果。

     

        读《冷僧自编年谱》,始知“张宗祥”名字的由来。“予谱名思曾。是年,始应书院课,一论一策。完卷时,当书名。时,方读《宋史》文丞相传,敬其为人,遂命宗祥。榜发,第一,因而未改。”由文天祥到张宗祥,是那云心事,是济世情怀。这是1898年的事情,这一年张宗祥年仅17岁。

     

        “一俗一雅”的标签,是我了解张宗祥的窗口。对于张宗祥而言,这个“窗口”显得窄小了,不能看到他的全部。两次到海宁,两次拜谒张宗祥故居,终于看清了一个完整的张宗祥。他是学者,是特别传统的学者;他能办事,又是具有现代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社会活动家。他校勘300多种古籍,先后出版了《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对医学、戏曲、书法,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张宗祥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我们愿意放大他作为书法家的一面。的确,这个角色在金石书画领域举足轻重,社会影响、道德品质、学术地位、书法才能差强人意,何来拥趸。

     

        《冷僧自编年谱》有多处言及书法学习和书法欣赏。1913年记:“益肆力临北海书。得明拓《思训碑》,‘夫人窦氏’极明晰。自此之后,一变‘平原’(颜真卿)之习,略能悟唐人用笔之法矣。”1915年记:“得《麓山》《法华》诸碑,恣临之。又以为力薄。遂临《龙门造像》《张猛龙碑》,兼习汉隶《史晨》《华山》。自是岁始,至三十八岁,皆各碑参互临习。”

     

        这是书法家的必经之路。从这条路走过,笔墨才有分量。

     

        作为具有博学多识的传统学者,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1950年,章太炎辞世,其妻到杭州,邀请章太炎生前友好组成治丧委员会,以17亩土地为章太炎建墓。张宗祥主张“一棺容身,寻丈之土,容棺足矣。人之传与不传,岂在坟墓大小。”他建议把更多的土地归公,“留数弓以建墓”。1965年8月16日,张宗祥辞世,终年84岁。他留下遗嘱“应为人间省一块土地”,要求把自己的骨灰盒放在母亲的墓中。这是极其珍贵的现代思想,与他的著述、书法相比,更具有进步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