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让爱诗写诗的激情飞扬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10日   08 版)

        长达半年时间的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于日前拉开帷幕,本届诗歌节以“原创诗歌作品征集和诗歌朗诵作品征集”为主线,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学习,包括举办诗歌讲坛、赛诗会、诗歌朗诵会、上海诗词大会以及开展市民诗歌之家等活动。(见5月1日央广网)

        自2015年以来,上海连续举办三届声势浩大的市民诗歌节活动,激发了市民对诗歌的向往与热爱,荡漾起人们写诗的激情,有力促进了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收获颇丰。如去年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市民诗歌节共吸引10万多市民作诗参赛,上百万市民参与诗歌朗诵活动等。

        上海是国际化都市、现代化商业城市,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的大上海,每年专门举办诗歌节,且有百万余市民兴致勃勃的参加咏诗写诗活动,着实难能可贵,让我们嗅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芳香,给上海增添了诗意与文化厚度,也涵养着市民的文化底蕴、文明修养与精气神,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学习。

        诗歌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触及心灵,催人立志和奋进,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和审美素养,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的高雅的文学形式,无论在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中都堪称瑰宝,唐诗宋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而且享誉世界文坛。笔者记得读小学和中学时,校园内诗歌气氛很浓厚,因为诗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且能激发想象力,故受到普遍欢迎,许多同学放学回家后喜欢写点小诗,每次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挤点时间让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学校专门成立诗歌学会等组织,每周有活动,如诗歌讲座、诗歌朗诵、赛诗会等。

        然而时过境迁,当下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诗歌活动已经非常鲜见,诗歌创作面临着不少窘境,诗歌的影响力在下降,喜爱诗歌的人在减少,诗歌的群众基础,尤其青少年队伍在萎缩。诗歌不再像过去那样红红火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今社会比较浮躁、功利,追求功名财富成为普遍现象,人们难有时间也无雅兴,静下心来去创作和欣赏“风花雪月”的诗词,在许多人的财富“辞典”里,诗歌与财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二是中小学教育对诗歌的淡化,语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诗歌,学生也无写诗的作业,诗歌基本不登课堂被边缘化,诗歌的传播和影响力受到明显消弭和削弱。三是许多城市淡薄甚至丢失了诗歌文化,丧失群众性诗歌学习与创作活动的氛围。

        诗歌是激情与心灵感悟的产物,爱诗写诗的人,更有蓬勃的激情和崇高的志趣。上海重新拾取群众性诗歌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振兴诗歌的希望与前途,也感受到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释放出的诗情与诗意。城市因为有了爱诗的氛围、写诗的市民、咏诗的声音、品诗的激情,变得更加可爱可亲与美好。当诗的雅致与芳香弥满与缭绕于城市上空,说明这座城市更有思想、激情;更有文化品味与修养,这或许正是诗歌节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一位哲人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的宝藏。”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市民中蕴藏着诗的“金矿”,诚如诗人赵丽宏所言“诗人没什么专业不专业之分,都是用文字表达自己心灵世界以及对世界看法,每个人都可能写出很好的诗。”市民诗歌节就是一次“淘金”的好时机,一定能从百万参与者中发现诗歌创作的精品力作。诗歌节更是为市民诗歌创作展示提供了舞台,为开展群众性诗歌活动搭建了平台,它让市民爱诗写诗的激情飞扬,成为振兴与繁荣诗歌文化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很好的载体,这无疑是市民诗歌节的最大价值。

        南京市六合区 尹卫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