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近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常州市委宣传部、《中国作家》杂志社在南京联合召开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表示,范小青一直是紧贴生活写作的作者,从未跟时代脱节。她写了很多短篇小说,短信、微信等电子时代最新的题材都进入她的小说,通过高科技进入生活,探讨人的精神和人性的变化,这些小说也是体现她对生活的拥抱。
“小说把‘桂香街’的前世今生挖掘得很充分,是当今社会一个缩影、一个窗口。虽然是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但是可读性很强,没有被主题束缚,结构宏大,构思巧妙。”吴义勤指出,对范小青来说,深入生活,深入扎根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这个实践是非常成功的。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焦建俊,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建康,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光辉,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批评家出席会议。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贺绍俊认为,《桂香街》可以用鲁迅先生的“遵命文学”归类。“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中,这种类型的创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大量的不是好作品,这个恰好说明我们对它的规律研究不够。怎么写才有真正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范小青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贺绍俊指出,范小青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把命题纳入到自己的文学思路之中,而不是让自己的文学思路跟着命题走。
“寻找的主题或者说情结,是贯穿在范小青的整个创作之中的,她的很多小说其实都是寻找的线索,也包含寻找的主题。这种持之以恒的寻找精神,成为范小青的文学动力。她始终有一种寻找的冲动,有一种寻找的精神在推着她往前走。那么她为什么要寻找?是因为她对未来、未知充满了兴趣。这也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文学规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也认为,范小青可能是中国当代正面挖掘主流价值观的作家中是最好的一位。这跟她的艺术修养有直接关系,也得益于她在二三十年前对于江南小巷文化的大量积累有关。他说,《桂香街》在艺术上属创新之作,而且可与范小青整个创作历程和江南的风韵互相映照:“文学界长期以来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去正面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是遭遇挑战的,整个作品的形式会显得比较脆弱,但是《桂香街》在文学性的探索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注意到,小说由常州引起的,但是超越了桂香街,也超越了常州。“现实非常难处理,小青的优势就在于从日常特别是世俗生活当中来表达现实的复杂,把世俗生活写得惟妙惟肖,体贴温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也认为,《桂香街》的出现是当代小巷文学缺失的重要补充。在新世纪其他文学题材,写乡土、都市等等,唯独写小巷是被作家忽略的,或者作家想写但没有这样的生活和基础,很难写好。《桂香街》则为小巷文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文学范本。
作家范小青将常州市东头村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感人事迹写成了长篇小说《桂香街》,自去年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深受业界和读者热捧。许巧珍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常州钟楼区东头村社区原党委书记。从工厂退休后,她扎根社区21年,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直至2015年3月1日因病逝世。
来自江苏省内外的文学评论家结合范小青近四十年的创作成就,就书中抒写的一系列反映社区、基层百姓等点点滴滴的民生话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与会者认为,《桂香街》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作者用极细腻柔婉的笔调,讲述百姓故事的世情书,是作家从生活最深处出发,传达出的来自社区工作者的爱与忧。据悉,为收集素材写好该书,范小青先后10多次来到常州,走进清潭三社区、荷花池社区以及许巧珍生前工作过的东头村社区等居委会,和数十位居委会干部零距离地接触,全面深入了解许巧珍的先进事迹,经过一年多创作,27章,37万字的《桂香街》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