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12日 星期三

    学术书架

    虚词辨章 考镜源流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评介

    史濛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12日   10 版)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郑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98.00元

        郑伟先生2017年3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以下简称《吴语虚词》)一书,是目前所见关于吴语虚词专题研究最详尽的一部作品。之前的吴语研究,可能是受到赵元任先生在Contrastive aspects oftheWudialects(1967)一文中认为的“(吴语)比起音系方面的差别,语法的差别要小得多”观点的影响,大量的工作都是围绕语音和音系展开的,语法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而虚词的研究则更加罕见。

     

        郑伟先生是地道的常州人,2008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目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演化、汉语历史音系学、方言历史语法、汉语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等,尤其着力于吴语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论文及专著近80项。

     

        《吴语虚词》一书着眼于共时描写和历时构拟的互补作用,历时上考镜源流,共时上横向比较,以揭示吴语中虚词看似多读音、多功能的“混乱表相”背后的共性。《吴语虚词》一书主体部分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吴语的概貌、吴语历史语法的已有研究、本书的写作体例等。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讨论了现代与早期吴语的指示词(能、尔、个)、时间表达词(头、手、脚、背、底、尾)、趋向词(上、下、开)、连介词(搭/同、听/教、捉/拿/把/拨/担/驮)、被动标记(等、拨/把/本/担、搭、吃/乞/丐/讨)等虚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历程。第七章从方言比较的角度,以几个虚词为例(手/尔/侬/底),说明吴、闽方言之间的历史关系。第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对各章内容做了概括,同时指出了今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吴语虚词》一书的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注重吴语文献,尤其是早期吴语文献的利用。正如该书在“内容提要”中提到的,“吴语从晚明开始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历史文献,比如《六十种曲》(若干南戏的宾白)、《山歌》(明·冯梦龙编)、《绣榻野史》(明·吕天成撰)、《缀白裘》(清·钱德苍编)、《三笑》(清·吴信天撰)等,这些语料的时代、地域性质大致上都是比较明确的”。此前,以石汝杰先生为代表,吴语文献已经完成了一定的梳理与考证工作。《吴语虚词》一书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清晰展现了现代吴语虚词中某些用法的来源及变化。例如第三章中谈到,和北方方言不同,南方方言可以用身体部位名词作词缀构成时间词,这种现象在现代吴语中十分常见,如苏州、上海的“连手(顺手)”“一脚(一直)”等。而在汉语史上,这种构成时间表达词的表达方式并不常见,但是作者通过对早期吴语文献的整理发现这种现象在吴语中则较为普遍。因此《吴语虚词》一书中提出,“……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汉语中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的语法化,仅仅关注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不够的,更多的则应该从方言的历史材料(如早期吴语)和现实材料中发现与归纳语言事实”(第148页)。

     

        第二,注重方言类型,尤其是吴、闽语之间的比较。吴闽关系是吴、闽语研究,乃至整个汉语方言史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不少学者对此都有一定的见解。目前,比较令人信服的是“南朝江东方言说”。详细可以参看梅祖麟《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1994)、何大安《六朝吴语的层次》(1993)、丁邦新《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1995)、陈忠敏《吴语及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兼论“金陵切韵”鱼韵的音值》(1998)、郑伟《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几个词汇上的证据》(2010)等学者的研究。

     

        其中人称代词“侬”的表现及虚化路径一直是学者认为吴、闽语同源的重要词汇证据。从吴、闽语内部来看,“侬”的本义表示“人”(详见潘悟云、陈忠敏《释“侬”》(1995)中的论述),这个用法可以追溯到南朝的“吴声歌曲”,如《子夜四时歌》等。但是,“侬”另有“我”义,如“侬,吴人称我是也”(南朝·顾野王《玉篇·人部》)。“侬”的表“人”义和表“我”义,这两个词义孰先孰后,词义之间是引申关系还是并起平行的义项?郑伟在《吴语虚词》第七章中提出了:吴、闽语中“侬”都经历了“实义词(人)>人称代词(我)>类后缀(附着词)>后缀”的演变。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讨论,陶寰、史濛辉《人称代词考源的原则——兼论吴语的“侬”》(2016)则认为,吴语中“人”和“我”是一种并行义项,“侬”作为人称代词后缀更可能来自“人”这个义项。虽然目前关于吴、闽语虚词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吴语虚词》一书从语义演化类型角度梳理这些虚词的演变路径,可以让我们对吴、闽语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整体认识。正如作者所言:“虚词史的探讨同样是我们观察吴、闽语历史关系的重要窗口。”(第279页)

     

        第三,《吴语虚词》一书也是帮助我们管窥前辈学者研究概况的重要“媒介”。比如本书介绍了赵元任先生1926年发表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该文可算是第一篇汉语方言语法虚词专题研究的科学论文。又如梅祖麟先生《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2000),其中以其1988年发表的《汉语方言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为代表,立足汉语史,用历史语言学,尤其是历史音韵学的方法探讨和对比汉语方言中“著”的用法。本书中所介绍的梅先生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汉语方言虚词研究中,特别是在吴语方面,音系-句法接口研究的经典实践。21世纪以来,刘丹青先生的《语序类型学和介词理论》(2003)也包含了很多吴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成果,刘先生高屋建瓴,在精准描写的基础上,着眼于不同语言(方言)之间的类型比较,着重刻画句法标记的“功能演变”及这种演变类型的共性与区别。郑伟先生的《吴语虚词》,在吸收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与方言,打通历时与共时,从语法化角度探讨方言虚词及其演变,阐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体来说,郑伟先生的《吴语虚词》一书通过文献考证、历时比较、共时描写等方法,由点及面,几乎涵盖了吴语中虚词研究的各个议题。对于每个议题,作者都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分析,进而透视吴语虚词在吴语历史文献和现代吴语中的具体表现,从而论及虚词的多功能性、在吴语和周边方言中表现的异同、以及与汉语史主流发展的联系等重要议题。纵然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以此为基础,必定能让今后的讨论在一个新的高度展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吴语虚词》一书的4种附录十分重要,它们分别是:“各地吴语指示词一览表”“各地吴语相关虚词对照表”“吴语代表方言语法例句对照”和“吴语早期文献选录”。这些附录中的材料可能是目前所见吴语材料中,关于语法及虚词领域内,较为详尽的一个描写与归纳。这些材料无疑可以为后继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较好的横向比较的来源。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附录3“吴语代表方言语法例句对照”,该附录中列出的10个吴语点的各100条例句,基本都是由该方言受过语言学训练的母语者转写而成的,因而极具参考价值。在更为可靠的方言记录上展开分析与比较,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对方言类型比较的进一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