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12日 星期三

    难忘的记忆深切的感受

    ——《温家宝地质笔记》编辑出版追记

    顾晓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12日   05 版)

        能够编辑出版一本好书,对所有出版人来说是职业的追求,事业的目标。荣幸的是,我们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面世一年来,畅销不衰,其社会反响之大、读者评价之高出乎意料。

     

        作为中央级地质专业出版社和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直属单位,我们能有机会编辑出版这本好书感到十分荣幸。掩卷深思,我以为,它之所以收获如潮好评,就在于它迸发出的积极向上的强大正能量,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真实是本书的生命”

     

        作为一个曾经的地质工作者,温家宝同志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野外环境下以及在担任地质系统领导职务后,写下了大量的工作笔记,记录了自己在工作、学习、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当我们最初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45本笔记,翻开任何一页,字迹都始终如一的工整隽秀、图幅都始终如一的准确细腻,表格都始终如一的规范清晰。这些笔记,是对作者信仰、追求、精神、气质和人格最好的证明。我们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真实还原笔记所展现的内容,还原作者在地质系统工作、学习和成长的经历。

     

        在历时两年反复打磨后,2016年3月,这本书终于出版面世。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及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每部分所选篇目均是从笔记、日记中摘选的代表性篇目,按时间顺序编排,基本反映了作者在地质系统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学习情况。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质工作内容及专业背景,温家宝同志专门在每一部分前撰写了“引言”,在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回忆文章。事实上,在全书编辑过程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内容的精简取舍、注释,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温家宝同志都全程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他曾对我们编辑说,这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两年。

     

        书中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真实性。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还原”。在编辑之初,作者就提出“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的编辑思想,反复强调笔记的内容不能修改,要求“本书所有引录的笔记,必须尊重历史原貌,一个字都不得改动。如果确有错字,就要用括号标出来;需要说明之处,则用注释加以解释。”这是作者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在编辑此书过程中一直秉持的指导思想。为了原汁原味呈现地质笔记的真实面貌,我们在书中收入大量的笔记影印件,共632幅,占到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或以图代文,或作为插图与文字对照展示,力争最大限度地“还原”笔记原貌。作者曾经说过,一部内容真实的书,才可能为读者所喜爱;一部内容真实的书,才可能对社会有价值。

     

        其次是史料性。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来讲,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地质工作是一段比较陌生的历史;对于许多地质工作者来讲,也是一段尘封的记忆。本书选编的作者工作、学习笔记时间跨度18年,内容丰富多彩。诚如温家宝同志所言:“笔记中有我对事物的观察,有各类人的七言八语,有丰富的地质科学,也有闪亮的思想火花。”阅读这些真实而客观的记述,有助于广大读者真切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程、地质工作体制的变迁以及改革的艰辛探索,了解地质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方方面面。

     

        第三是可读性。一方面,本书采用了“回忆文章+笔记”的体例结构。由于笔记多为地质专业内容,因此作者亲自撰写了约12万字的回忆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的引言、20篇回忆文章,对笔记的内容及相关背景进行解读。这如同电影旁白一般,使地质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有趣。他的这些文章文风自然、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同时,为展现作者当年工作、生活的环境,我们选用了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工具、器物的照片。为配合这种体例结构,我们在排版时采用有差别的底色设计——回忆性文章采用温暖、怀旧的浅黄色衬底,笔记主体内容采用纸张本色,而配图则采用渐变的灰绿色为底。这种编排样式格调清新,高雅大方,层次分明,赏心悦目。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回忆了自己从1968年至1985年工作、学习的经历,记叙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要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文字平实朴素,亲切和蔼,娓娓道来。本书还首次披露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级党组织的信任、关心、培养下,作者从一个地质技术员成长为地矿部领导的过程。

     

        难忘的感受

     

        《温家宝地质笔记》既是一本系统而珍贵的地质历史资料,更是一本励志读物。

     

        温家宝同志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到西北边疆地区,投身祖国急需的地质找矿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与高山为伴,坚持学习,专注执着,勇敢探索,一丝不苟地工作,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成长过程正应了一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对我们来说,编辑此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感动的过程,更是一个难得的接受教育的过程。

        首先是为温家宝同志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所震撼。我们没有想到,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岁月,在祁连山及北山地区高寒、险峻、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温家宝同志竟然能够心静如水,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强的意志力,用隽秀整齐的字迹和线条,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规范准确的记录和描绘。那一页页无声的笔记,让我们真切领略了温家宝同志专注、执着和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这些笔记使我们深刻理解了温家宝同志那首诗作《仰望星空》的深邃内涵,也使我们明白了“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道理:任何人的成功都来源于他的崇高而笃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他的勤学敏思、精于业务,来源于他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多次当面感受温家宝同志严谨、细致、专注与高效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从选择篇目、拟定大纲、确定框架、撰写回忆文章、征求反馈意见,一直到审读建议的具体处理,他一直悉心指导,亲力亲为。在此过程中,他还一直给我们鼓励。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能收到他的来信。这些信件,除了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上一阶段的工作给予肯定。每一次和温家宝同志面谈,研究编辑中的有关问题时,他总是那么平和、谦逊、热情。他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他的和蔼、包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们编好本书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是为温家宝同志深入实际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所感动。温家宝同志在书中写道:“我始终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调查者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的综合表现。”“自从部党组让我挑起改革政策研究的担子后,我觉得如果部里确定的有关方针出现失误,都同我有关,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改革进展的每个关键时刻,如果拿不出指导性意见,也是我的失责。”通读1968年至1985年温家宝同志的地质笔记,我们感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从甘陇到东北平原,从陕西到云贵高原,从边陲新疆到湘粤赣大地,他一路风尘仆仆地调查研究。他把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深度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写进了笔记,写进了日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报告。

     

        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甘肃的山山水水,他撰写的地质报告特别是其中的找矿建议,后来很多都得到验证;他提出的地质工作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工作方针,成为地质工作的方向。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为了推进地质工作体制的改革进程,他五上东北,深入省、局、队,走访了黑、吉、辽三省的30多个地勘单位,前后用了134天,进而提出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30多年前,他提出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地质成果有偿使用等意见,在今天看来,对地勘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三是为温家宝同志浓厚的地质情结感动。温家宝同志的地质情结首先来自于对地质工作的热爱。这份热爱始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源于亲近自然、追求真理的信念。在甘肃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中,温家宝总是以乐观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段岁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单调枯燥、艰苦危险的地质工作当作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的过程,把自己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同百姓的生活疾苦、把自己的理想同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温家宝同志浓浓的地质情怀。他在自序中写道:“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我难忘在祁连山的找矿岁月,怀念昔日的同事,牵挂着甘肃的发展。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沐雨栉风的沃土。”“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我感谢培养我成长进步的艰苦环境和呵护我的园丁、师长。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我才能从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逐步成长承担重要责任的领导人。”“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在本书定稿时,作者曾对我们说:“我学地质,干地质25年零三个月,其中在甘肃省15年,在地矿部3年,在学校学习7年多。这25年是我从18岁到43岁这样的一个成长的经历,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从青春年华到而立之年吧。这个时期,也是国家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这本书,其实不属于我个人。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一个地质队员从青年到中年成长的历程。这本书也寄托了我对成千上万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的怀念,寄托了我对培养我成长的祁连山、北山、河西走廊及甘肃这片沃土的怀念,寄托了我对给予我帮助、扶持我成长的那些老师、园丁的怀念。”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让自己有所提高;也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我相信,凡是读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人,总能有所启示、有所收获,能够体会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和追求科学的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专注对待工作、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

     

        (作者系地质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