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古籍进入互联网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22日   17 版)

        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搜到想查找的古籍内容。不但省却了旅途劳顿,也免除了过去层层申批的繁琐程序。随着全国古籍普查的顺利开展,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逐渐实现数字化,古籍影像和数字资源逐渐进入互联网,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

     

        近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4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本次发布的古籍资源均为各馆所藏特色资源,加上此前已发布的资源,总量已达到2.4万部,相当于6部《四库全书》的总量。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四家省级公共图书馆联手开放古籍数字资源,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数字资源联合开放上走出了第一步,显示了图书馆人的开放姿态。这既是图书馆服务于文化界、学术界的一项实事工程,也为图书馆如何挖掘和开发历史文献资源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吴建中表示,传统文化要为现代生活服务。我们今天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传承,着眼点应该是古为今用,保存与利用并重。

     

        去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上线开展服务,标志着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文献资源开放、共享的示范表率作用,迅速得到了全国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各馆纷纷推进所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形成了全国联动的新局面。

     

        和时间赛跑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现藏有家谱近3万余种,30万余册,共计365个姓氏,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有着“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之美誉。

     

        20年来,家谱成为上海图书馆日常采购的对象,每年的收藏量少则六七千册,多达一万多册。上图和外省市几家书店合作,委托他们搜集民间散存的家谱,采购之后即进行编目、修复。修复之后分批扫描、建库。“家谱的扫描工作,基本按每年一百万页的速度进行,家谱的数字资源建设已持续十年,完成扫描的达一万多种,单是家谱的收藏书库有一千平方米,应该是全世界最大的。”黄显功说。

     

        家谱是一种价值特殊的史料。据说,上图家谱文献对外开放前,新闻工作者邓拓是第一个读者,顾廷龙帮忙一起查找资料,直到对方满意离开。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1996年,上图成立家谱阅读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家谱专题阅读室。目前已由原来单纯提供家谱原件阅读,发展到2006年家谱数据库开放,两种形态的资源开放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读者来自全国各地,既有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也有前来寻根问祖的各界人士,而且很多读者要求整部家谱的复制,利用率和需求量非常高,馆藏家谱得到很好的利用。

     

        “古籍保护是在和时间赛跑,很多抢救工作刻不容缓。虽然我们投入的力度很大,但和读者的需求还是有距离。”黄显功提出,数字化是再生性保护的手段,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古籍保护投入,能利用更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扫描。整个古籍保护如果通过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读者利用会更方便,同时也会提升整个图书馆的文献服务。

     

        送出去,请进来,走下去

     

        浙江图书馆第一批共计25部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数字版日前向公众发布,任何用户无需注册,即可通过互联网在线阅览这批珍贵古籍的完整内容。

     

        浙江图书馆馆长徐晓军介绍说,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立足于图书馆信息提供与服务的行业特点,以知识服务为方向,数字资源涵盖了书、报、刊、音乐、视频等各个方面。已形成以学术资源为主体,富有浙江特色的数字资源体系,至2016年底浙江图书馆资源容量达111.1TB,地方特色资源库109个,这些地方特色资源以浙江记忆为主线,包含了地方戏曲、家谱、方言、民俗文化、历史人物、新农村建设、传统食品、非遗项目、手工技艺等方面的内容。除了构建相当数量和主题的数字资源,浙江图书馆建立了浙江网络图书馆为主的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共享程度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数字资源建设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合作建设逐步成为数字资源建设主要途径。另外浙江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着眼于文化特色与传承,体现人文气息,突出传统文化,注重文化的保护。

     

        云南省图书馆被评为服务基层的最佳案例,此次发布的数字化资源共157种,786册,包括大理国写本文献、现存云南最早的写本《护国司南抄》等珍品。这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云南省图书馆馆藏代表性古籍文献。

     

        据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介绍,该馆积极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同时制定颁布相关管理办法,采取“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学、走下去辅导”并举,不断加强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更为关键的是,云南省图书馆认真做好本馆各项古籍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了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行业示范和业务辐射作用,抢救修复了一大批珍贵古籍文献,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唯一具有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服务人民开放共享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说,数字化技术为挖掘和开发文字史料背后的资源,让历史从解释到再现、到还原创造了条件。过去疑古辨伪,只能在文字型史料上做文章;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多学科、多视角地挖掘和开发历史文献资源。

     

        数字人文为我们拓宽了人文历史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方法,吴建中说,提倡数字化,不是要把历史的东西全部丢掉。用数字化再现过去,并与古人进行对话,是数字人文最精彩之处。他建议,首先要重视对一手资料的保护开发和开放利用。数字人文研究的重点和前提是对原始资料的开发,因此要把保存放在重要位置上,同时要将原始资料开放出来,既要让其他学科的人看到资料,又要给予他们用自己专业手段开发的机会;其次,拓宽历史文献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方法,要善于与人文学者、地理以及其他学科的专家合作,把历史文献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下加以考察和研究;第三,要注重文献的关联性研究,既要重视文本之间的关联,又要重视文本的各种脉络并观察脉络的环境。数字人文的发展,为图书馆学跳出图书研究本身,将图书馆学与文明史、科技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提供了视角。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人文合作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研究与开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跟服务人民需求、开放共享的具体要求。张志清表示,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古籍资源,社会公众完全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和阅读最原味的文化遗产,是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也将极大增强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