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玻璃使用的全部意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园,这个想象中的私人花园四时风景迥异,但总是生机勃勃,季节变幻的不同色彩被诗人通过不同方式加以强调。进入这个花园,静听花开的声音。
纯玻璃(本名汪玉萍)是大别山的女儿。当她以纯玻璃的身份活跃于北京诗坛时,实际上宣示了她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爱着,但是以自己的方式和温度。
她新近出版的诗集《园》,从语词的择取到意象的构建,都能到感受到象征主义的痕迹。纯玻璃论诗的文字不多,但她特别强调,有一条秘密的通道,抵达我们的内心,也许因为笨拙,暂时无法找到而只能在旁边无奈地喘息,但认真的态度,是不用怀疑的。这秘密通道,其实就是寻找恰当语词表达思想的努力。我以为,寻找本身就是生命的诗意化过程。
今天,高度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欲罢不能,但是纯玻璃却独辟蹊径,有意从高楼、汽车、电视、铁路、地铁等构成的生活里逃离,用大自然之纯净和优美,凸显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本能抗拒与疏离。她试图构建一种既有古典文人雅韵、又能安抚现代人灵魂的诗意生活,因此自然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是契合心灵,让人纯净的寄托物。正是对自然万物的亲近热爱,使得她的诗颇具禅境,干净、辽远而澄澈。在繁华的京城,让心进入清幽之境很不容易,但纯玻璃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也许是大别山清风朗月,给了她定力吧。
因执拗于寻找通往心灵深处的路径和方式,纯玻璃的诗如远离尘嚣的风,带着山间、河谷还有森林的气息,进入我们的视野,纯净、简洁、优雅的语言及其意境,让我们欣喜。
园,是作者建构诗歌意象的叙述时间,它既暗指一年四季时序上的循环,又不断提醒人们:人在自然时序的循环中悄然老去,生命的结局可期,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摆脱宿命?诗人从一滴露珠、一抹霞光、一片荷叶、甚至几只鸟的鸣叫声中,能发现生命之美,但诗人并不满足于个人对人生、幸福的感悟,她要努力将内心那奇妙的情绪,用优美而富于质感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分享。于是丰沛而辽远的大自然,成了她寻找表达生命体验的对应物,而那些让她怦然心动的动植物,甚至太阳、月亮、星辰和风霜雨雪都有了灵动感。可以说,纯玻璃使用的全部意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园,这个想象中的私人花园四时风景迥异,但总生机勃勃,有春的绿、夏的红、秋的黄、冬的白,季节变幻的不同色彩被诗人通过不同方式加以强调。而那些带有古典意境的植物,如桃花、牡丹、荷花、薰衣草、樱花甚至河边的芦苇,都成了她内心体验的客观对应物了。进入这个花园,静听花开的声音,受到美与宁静的感染,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安静下来,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正像“园”是以闭环的形式呈现一样,阅读《园》时,我时常为一些灵光乍现的语词和句式击节赞叹,甚至认为许多意境和语词的选择与纯玻璃的女性身份有关。当我阅读完整部作品,将那些至为欣赏的诗句和段落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时,我才敢说出纯玻璃诗风的独特性和这些诗歌的价值。并感动于她的坚守与执着。
也许受早年大别山深处农家生活的熏陶,纯玻璃对大自然之美感受敏锐,并心存敬畏,自然让人超凡脱俗、心灵纯净,因而诗人总是在众声喧哗中,凸显自然世界的静与美,这种静与美对人心灵的净化和安抚。其实,有意识地规避世俗世界的各种纠结,将纯净而澄澈的世界作为心灵的安放地,这成为纯玻璃的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方式,甚至构成了诗人的表达个性。
从《活在自己的掌纹里》到《园》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对纯玻璃来说,既是一段生命历程,也是一次次寻找语词、构筑意境的过程,如果说《掌纹》里有些语句生硬,思想有些空泛无力的话,那么《园》则她在不断的锤炼中,变成熟了。这种成熟不仅仅是思想的深度与语词的连接自然而紧密,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诗的遣词造句都展示了她的从容自信、收放自如,语言的精致、准确。
但是我还要说,作为一个坚守内心,不迎合流俗的个性诗人,纯玻璃的探索是有益且有质量的,不过在一个需要诗人呐喊并为民众代言的时代,仅仅关注内心,还是不够的。好在纯玻璃的好几首诗里,已经蕴含了另一种叙述与抒情的可能。《我看见洪水》写的是2016年故乡的一场洪灾,尽管纯玻璃用了一些让人惊艳的句子,但是诗所记述的事件以及内容的空间广阔还有笔端流露的感情烈度,都显示出一种迥异于诗人其他作品的特点。
七月,诗人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阳光炙热,而此时的故乡,天“眼睛突然瞎了,它不停地哭泣”。经历过暴雨突袭的人们,大雨滂沱时压抑忧虑记忆犹新,“故乡浑身裂缝”“田野里已经看不见庄稼的头顶”“老天还在挥舞它的下雨令”。
诗人写到那些日子情感的煎熬:我走在长安街的太阳下,我的心泡在故乡的水中央。
灾难面前,天南地北的援手向故乡伸来。人心的暖流,让诗人感动,当家乡鲜活起来,诗人走在长安街阳光下,内心有了“澎拜的光芒”。这首诗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对故乡的爱与牵挂,还有她纤弱的外表下所掩藏的豪侠之气,让我相信,纯玻璃有一天会以另外的方式和风格来叙述我们这个时代。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