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教育者最应懂得和创造幸福

    程方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22日   20 版)

        本书以教育叙事的自传体方法,生动、完整地记述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成功之路。作者历经坎坷,百折不挠,自学成才,具有传奇色彩,对教师职业幸福具有特别的感受。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作者的读书幸福之道、工作幸福之道、思考幸福之道、研究幸福之道和传播幸福之道。本书内容生动有趣,写法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知识性与可读性相得益彰。作者对教师幸福的追求和感悟,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和借鉴,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参考。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和魏书生分别为本书作序。

     

        42年的教育工作和35年的教育研究经历告诉我,教育是值得终身托付的重要事业,从其中获得的幸福是任何权钱名利不可与之相比的。任何一位普通教师在其教育生涯中都能多次感受到属于自己和教育从业者的特殊幸福,这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缘或很难感受到的。

     

        看到自鹏新书《教师幸福追求之道》的封面上有一段话:“教师是否幸福,于个人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体会。教师是否幸福,于职业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做教师的人自身都不幸福,又怎么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呢?怎么让他们相信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能使人获得幸福呢?所以归根到底,教师的幸福不是别的,就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思考、研究、传播、交流和些许的成就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对此我很认同,也更能体会在这段文字之中蕴含了自鹏在学养、阅历、胆识、魄力、才华、品行、情感等方面的过人和可贵之处。

     

        同为学教育史的学者,和自鹏一样,我们的发展多受惠于历史和教育这一人类最有积淀和智慧的综合学科。因为历史和教育的素养首先能帮助人们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继而能帮助人们较好地实现自己追求的梦想。

     

        记得前不久翻看有关清末文人纪晓岚的书,里面有两则故事与“幸福”很有关联:一则是,纪晓岚曾经向乾隆皇帝推荐同乡布衣栗孔昭的文章道德均在其上,使得乾隆急切要招栗进京。而当时正在病中的栗孔昭因不知何故被召,又因听闻“文字狱”之事,恐己平时诗文触怒朝廷,结果病上加疑,愈发严重,不久就病逝了。另一则是,官员被贬本是很凄凉懊丧的事,而当一位被贬高官请纪晓岚书联留念时,纪晓岚却智慧地用“谪居犹得住蓬莱”暗示其脱离宦海沉浮的惊涛恶浪,是可乐得自在平安的好事。联想到宋代大儒苏东坡虽屡遭贬谪放逐,但每有大作问世、每有功业名垂青史。可见,福祸相倚、否泰相继,当事者即便面对残酷的现实,也会因不同的判断和态度引发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过去这叫智慧、觉悟或见识,在今天则叫“积极心理”。至于积极心理是如何养成的,我认为除了善于读书、善于思考之外,还要主动、心平地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将历练甚至是苦难当作幸运之神的眷顾。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其中的道理和奥秘前贤早有明示。

     

        学教育和当老师的人,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业或职业的能力或优势。就是相比较而言,更懂得学习、更善于学习。这里讲的学习,不是只会读书、写文章、获得学历、著书立说;也不是照本宣科地让学生记背知识,对书本顶礼膜拜,将许多探索过程中的认识误认为是不能质疑的真理。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为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两句讲的是要真正明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既包括熟悉经典著作和前人的真知灼见,也包括要洞明事实、练达人情、知行并进。在此“究”和“通”的基础上成就的“一家之言”,才会真有价值,既有利于自身,也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历来人们都为司马迁的苦难经历而感到难过和心痛,但我觉得司马迁自己是有无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从本书和自鹏的其他著述中可以感受到,自鹏是一位很善于反思和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成功、他的幸福感、他的豁达、他的高远志向和他的处世之道也都因此而得到丰富和随时的滋养。令我惊异的是,在自鹏的书中,他能清清楚楚、如数家珍般地记录众多父兄师友在他困难时对他无私的扶持和帮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不断的感恩中,他也为自己的发展铺就了“天助自助者”和“一步一莲花”的幸福之路。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幸福,尤其是教育者的幸福,不是用金钱、地位和功利可以衡量的,而是由人的精神追求做根本支撑的。这种支撑需要人们首先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对追求的目的有真诚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精神,而人类的教育遗产和历史经验可以使我们在真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左右逢源。

     

        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师教育总是过多地关注和计较分数及所谓的绩效,却很少传递给学生、教师如何判断和感受幸福的真谛。自鹏在自己的发展和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中以身示范、真诚交流,传递的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成长之道,揭示了教人成长、助人成功、体验幸福的根本。使看似平常、乏味、易生倦怠的学习、教学、研究、实验、管理、传播等工作或任务,都成为能滋生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其“化己”“化人”“化事”“化学问”“化苦难”之功夫可谓道明技精、炉火纯青,令人敬佩。

     

        作为教师,幸福的感受与获得是有行业特点的。不仅与教师对事业的认同、对工作的要求、对生活的梦想等外部动机有关;也与对自己的认知、对专业的兴趣、对自主自由探索的渴望、对学生成才的成功感受等内部动机有关。可见,在内外动机的诸多支点上,教师都可以,并有条件体验和创造幸福。只要这两方面的动机被唤起或激活,且保持积极的状态,则不管是正向激励或鼓舞,还是反向挑战或磨难,都能成为促进其不断成功的动力和资源,并同时不断提升其幸福感。在本书中,有许多鲜活的实例和独特的做法都表明,自鹏的突出成就和精辟见解,都源于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源于他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非一味地怨天尤人或消极地等待幸运之神的眷顾。所以,逆也好、顺也好、苦也好、乐也好,在自鹏的工作与生活里都可以转化和体验为幸福,并越发知道如何惜福、种福、送福和感恩,通过福慧双修达到理想的境界。自鹏很懂得,人们对幸福的真实把握不在外求,也不仅仅在于“五福(据《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的获得,而更在于对自己的把握,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近年来,在教师培养和教师发展的各种议论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探讨教师幸福感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觉,也是教师教育关注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表现。过去我们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虽然凸显了教师的奉献和忘我精神,但却很少去发掘和揭示由此能生发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自鹏用朴实无华、真真切切的许多故事和案例,为我们生动、清晰地描述和解读了何为教师幸福以及教师幸福的追求之道,其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真知灼见。笔者认为,这样的内容是在当下的教师培养和教师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有了幸福感和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教师,不仅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才、学、识并茂,也能在自身的发展和生活中充满积极丰富的正能量。

     

        《教师幸福追求之道》,陈自鹏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定价41.9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