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读史”与求真

    古耜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01日   11 版)
    《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唐浩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56.00元

        翻阅此书,不难发现,作者十分看重史料的作用与价值,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梳理和鉴别工作,力求做到无征不信,言必有据。

     

        《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以下简称《读史》)是文苑名家唐浩明先生迄今为止出版的唯一一部学术随笔集,收入作家多年来精心结撰的文史随笔47篇。这些文章的内容大都环绕给作家带来很大声誉的三部长篇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展开,而尤以作家进行过长期深入研究,且取得累累硕果的曾国藩其人为讨论重点,其行文立论,可谓撷英咀华,取精用弘。

     

        浩明的历史观更切近中国的“良史”传统——历史以史实为本体,治史的要义是求真。因此“作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杜撰历史、曲解历史,只能在把握笔下的那个时代和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的历史基调的前提下,去充实历史、提炼历史、鲜活历史,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再现历史。”(《敬畏历史,感悟智慧》)而一部《读史》正好贯穿了这样的理念。

     

        翻阅《读史》,不难发现,作者十分看重史料的作用与价值,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梳理和鉴别工作,力求做到无征不信,言必有据。如《回雁孤峰唤船山》《九帅曾国荃:时势造就的豪杰》《古今难寻彭玉麟》《乱局清醒客》等文章,都坚持从翔实可靠的史料出发,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把见解和结论建立在史料与史实的基础上。在这方面,作家用力最勤也最见成效的,自然是曾国藩研究。其“八面受敌”式的解读视角和剥茧抽丝式的言说方式,不仅广泛涉及清代史籍、政书以及《能静居日记》之类的私人著述,而且频频使用了曾氏本人的书信、日记、奏折、诗文,从而形成了博观约取、脚踏实地的学术风度。前贤有言:“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浩明堪当此言。

     

        依据坚实的史料与史实,客观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是《读史》求真的又一体现。围绕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晚清人物,学界评价一向纷纭。对此,浩明没有回避,而是坚持做实事求是的讲述。譬如,在谈到曾国藩时,作家否定了曾氏是“汉奸卖国贼”的说法,但也没有因此就将他写成“圣人”或“完人”;而是着眼于曾氏整体的生命形态,既发掘出其可贵的“明强”与“拙诚”,又披露了其可叹的“怯弱”与“痛苦”,从而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负载沉重的生命”。同样,在分析张之洞、杨度以及左宗棠、胡林翼等人时,作家也没有局囿于以往那些表面化、简单化的说法,而是注重将人物置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变局之中,精心诠释其曲折的人生轨迹与复杂的精神变化,准确揭示其主导性格与本色性情,就中强化历史真实感。“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是《汉书》对司马迁的称赏,其实也正是浩明的追求。

     

        作为一部优秀作品,《读史》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和肯定。这就是:作家的历史讲述每每在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引领下,别开生面,别有洞天。譬如,《湖湘文化与湖南人》透过“地灵”谈“人杰”,就足以使读者顿生柳暗花明之感。而一篇《保皇派与掘墓人》从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角度,阐述曾国藩与清王朝的损益关系,更是发前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令读者醍醐灌顶,应当说这是更深层次的治史求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