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智慧》是现代西方哲学大师罗素在87岁的高龄,用炉火纯青的思想和通俗优雅的语言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总结,它浓缩了使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哲学史》的精华,是一本非专业人士了解西方文明的优秀经典读物。它在西方不断流传,在中国也受到广泛欢迎——有七八个中译本就说明了这点。
我翻阅了《西方的智慧》的多个中译本,看完以后的感受是,这些译本的翻译和编校质量都有待提高。在这些译本中,存在不少翻译错误。比如,将“波吕克拉底僭主统治时期”译为“坡力克拉提专制的时期”;把“白痴(idiot)”译为“伊底奥特”;把“克吕西普(公元前280—前207)”译成“克鲁西普(公元前280—207)”;把“公元前606年”和“公元前586年”译为“606年”和“586年”;把“亚琛(Aix⁃lachapelle)大教堂”译为“艾拉沙白勒大教堂”;把“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Magnus)”译为“艾伯塔·麦格那”;把“慕尼黑的路易皇帝”译为“鲁意皇帝”;把“一圣教瑜(UnamSanc⁃tam)”译为“乌南散克顿”;把“圣餐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教义”译为“面包和葡萄酒化为耶稣的血和肉的这种化体学说”,如此等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西方的智慧——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全译本),较之现有的各种译本质量提升不少。首先,译者有哲学专业背景,对罗素的思想、哲学概念把握准确,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其次,出版社编校严格,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原文核对译稿,为了统一译名手编一份索引。凡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每一次出现都要记下来并注明页码,逐个统一与核对;在第一次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后面标注英文,以后出现则不再用英文标注,防止重复标注或漏标。书中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就有590多个。第二,把译稿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篇名、名词概念、年代等和各类词典核对。人名的翻译改用约定俗成,比如,“泰利士”改为“泰勒斯”等等。地名,特别是古希腊的地名不仅多,而且许多没有听说过,花了很多时间核对和修改,主要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和地名词典、相关的历史书。比如,“提佛”改为“底比斯”,“克诺苏斯”改为“克诺索斯”,等等。又如,维柯的一句名言“真理即行动”出现过几次,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对人类而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出现过几次,每个译者的翻译都不一样,也作了统一。第三,根据原文纠错。翻译过程中丢词漏句时常发生,偶尔也会出现错译,不核对原文,就不好发现这些问题。比如,把“生理学”译成了“哲学”,把“giveoverto”译成了“放弃”,由于读不通,就必须查原文、查英汉字典改正,等等。第四,对年代的表述形式、图片与说明文字的距离、说明文字后面的句号、一字线、半字空格等所有这些小到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问题,也做了认真的统一。尽管这方面问题不会损害译文本身的质量,但为了保证译本的编校质量都一一改正。所有这些琐碎费时的核对及编校工作,都保证了这个译本的质量。
罗素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为有助于阐述,书中有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集,这些图片尽可能选自它们所涉及时期的原始资料。”新版《西方的智慧》(全译本)保留了英文版的全部图片,按照英文版的版式排版,再现了原书的特有风采。原书中的图片,有的由于年代久远模糊不清,有的印制质量不高,为了保证和提高图片的印制质量,美编与出版技术人员花费了大量精力,多次调色看样,精选用纸,使图片质量不输原著。
《西方的智慧》“试图概述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同时揭示这一史话展开的历史环境”,罗素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讨论希腊文明。罗素认为,希腊人在不长的两个世纪内,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杰作迭出,为西方文明确立了一般标准。我们今天所知的哲学和科学是希腊人的发明,希腊文明引起的思想活动的大暴发,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事件,也是空前绝后的事件。只有在希腊文明中,哲学运动与科学传统携手并进,正是这个双重传统塑造了西方的文明。罗素对希腊文明评价极高,在西方文明的思想结构中,全部最好的东西依然可以追溯到希腊思想家的传统,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也来自希腊的柏拉图。
哲学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如果读者问从这本书中会有何收益,罗素的回答是:对于外行甚至学者来说,有时坐在旁边并作概观,颇有意义。哲学史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有主题精彩纷呈的发展长卷。罗素花了许多笔墨阐述科学特别是数学与经济的发展,表明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与哲学思想发展的相互推动;同时对宗教、心理学、建筑、绘画以及重要的文学作品等对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做了详细的分析。事实上,《西方的智慧》堪称一部全景描述西方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