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历史与现实相映照下的琉球

    郭倩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25日   10 版)

        目前在中国内地我们还看不到一部整理过的、基础性的、专题性的琉球文献材料,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界对琉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普通民众对琉球的充分了解。今年,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上海社科院陈占彪研究员主编的“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首批五种图书。该丛刊围绕琉球研究中“琉球的认同与归属”这个“核心问题”,对中文、日文、英文琉球文献广泛搜集、精心选择、艰苦整理、准确传译,为我们了解琉球历史文化,研究琉球问题提供了便利。现我们就琉球文献的出版状况等问题对陈占彪先生作了采访。                                   ——编者

     

        “第四次琉球热”

     

        中华读书报:据了解,您主编的“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这套琉球文献已经进行多年,今年商务书馆即将推出该丛刊首批五种图书。请问是什么原因使您开始关注琉球问题的?

     

        陈占彪: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对琉球产生了兴趣。那是六年前,2011年春节前,日本一个财团邀请一批中国青年访问日本,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中日两国互相了解,并促进中日友好,他们让我们参观并了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日本的风俗、政治、科技、胜迹等,这次访问其中有一站就是“冲绳”。去之前,我就查看一些材料,才对“今天的冲绳”,即“以前的琉球”的历史和命运有了一点了解,特别是清季琉球经历了“从琉球国到冲绳县”的命运巨变,让我深为震动。

     

        对琉球的历史有一点了解后,来到冲绳就有了一种多重的感受。比如,一下大巴,丰见城市市长一行欢迎我们,他们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横幅,让人倍感温暖。在“琉球民俗村”,观看琉球人的“民俗表演”时,看着他们扮演的琉球国王、王后、三法司,更是感慨系之,眼前所见正是琉球历史上的真实,而今天则成了一个“民俗表演”。在首里城,大到那毁于“二战”战火、今天重建的首里王府,小到那首里街头的“石敢当”,这些都能在中国古籍中一一得到映照。从现实可以看见历史,从历史可以感知现实,大凡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只有将“纸上”与“地上”参照起来阅读感受,方能妥切。

     

        后来,就陆续找一些这方面的材料翻,可惜的是,关于琉球的史料,有是有的,但多是“大部头”的原始文献的“翻印”,未加整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常见的史料,在中国内地都没有整理出版过,所以深以为憾。后来和商务印书馆朋友聊天时,谈到琉球文献出版情况,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整理一套“琉球文献丛书”,计划共出四辑,约二十余种。

     

        中华读书报:近年来,中国社会对琉球问题关注和讨论似乎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与今天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有关系吧?

     

        陈占彪:就中日关系而论,琉球悬案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我们这个计划启动不久,2012年9月11日,就发生了人所共知的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闹剧,此一事件,使得中日关系急转直下,陷入自1972年建交以来最为严重的局面。今年正值日本非法“购岛”五周年,届时我还将出版一本《保钓史事录存》以资纪念。总之,2012年“购岛”事件前后日本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刺激了国人对琉球问题的关注。于是,中国社会进入了我所认为的,自晚清以来,各方共同关注和讨论琉球地位和归属的“第四次琉球讨论热”(此前三次琉球讨论热分别是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琉球惨痛亡国之时;1945年日本屈膝投降,琉球脱离日本之时;1972年美日私相授受,日本重占琉球之时)。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也开始发出“再议琉球”的声音。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海鹏、李国强的文章《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文末提到“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此系《人民日报》首次提及“再议琉球”的文章,此后还陆续有学者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类似意见。当然,对于琉球问题不是没有人研究,也有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大陆,很少有从“认同”与“主权”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台湾则对此一问题有一些研究。因此,从中日关系的现实处境出发,在学术上回应当前和未来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也成为这套“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的一个重要现实动因。

        聚焦“琉球认同与归属”问题

     

        中华读书报:当前中国关于琉球文献出版也有一些,您可否谈谈中国的琉球文献出版的情况?

     

        陈占彪:目前能看到的琉球文献出版大约有以下五种:一种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1957-1972年版)中与琉球相关的资料。在这部台湾文化资料集大成的皇皇巨编中,首次将与琉球相关的部分史料(主要是“使事纪”)进行标点整理。一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1993年版、续编1994年版、三编1996年版、四编2000年版)。一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2000年版、续编2002年版、三编2006年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三编”中,编者搜集了明清册封使“别集”中的琉球相关史料,为学界提供了一批珍贵史料。

     

        2012年,两套琉球文献相继出版。一种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影印了琉球、日本、美国夏威夷等地图书馆、博物馆存世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资料。一种是鹭江出版社出版的《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第1辑),从该丛书的出版介绍来看,编者应当是有将“古今中外”所有与琉球相关的汉文史料影印出版的宏大志向(这套丛书尚未出齐),仅从已经出版的第1辑内容来看,所收录的绝大部分内容系琉球人所著的汉文史料,这似乎与复旦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有所交叉。

     

        中华读书报:已经有了这些琉球文献材料出版,为什么还要出版这套“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呢?或者说这套丛刊与上述诸种琉球文献的区别何在?

     

        陈占彪:与以上琉球文献相比,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套“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丛刊”不是一部“大而全”的文献总汇,而是一套“中而专”话题聚焦。“丛刊”聚焦于“琉球认同与归属”这个琉球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其次,“丛刊”不再是对文献“翻印”,而在对文献的“集辑”“整理”和“翻译”。目前,除过“台湾文献丛刊”中一部分与琉球相关的史料加以整理之外,内地所能看到的琉球文献仍停留在文献的“翻印”阶段。前者整理材料有限,且淹没于卷帙浩繁的台湾文献之中,加之未在内地印行,难以接触。后者因系影印出版,就难免卷多价昂,不便于使用。“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不再是对资料的“翻印”,这中间我们至少要做三项工作:一曰集辑,丛书中绝大部分文献都是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文献汇编;二曰整理,丛书对所涉及的中文典籍进行了点校和注释以便检阅;三曰翻译,丛书对所涉及到的重要外文材料,都予以直接译介。

     

        最后,该套丛书突破当前“以清季为下限”的当下琉球史料格局,第一次将民国以来以至1972年的琉球史料呈现出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琉球文献”无一不是截止到“清季琉球国的灭亡”为止。可是,自1879年琉球国灭亡至今已经130余年,在这130余年中,琉球命运跌宕沉浮,花明柳暗。特别是民国以来,关于琉球的讨论和研究并没停止,而且随着一些足以改变琉球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1945年日本投降,琉球脱离日本,1972年美日私相授受,日本重占琉球),关于琉球地位的讨论热情更是高涨,由是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琉球文献史料。然而,民国时期(包括此后的台湾地区)的琉球文献尚未得到搜集整理,本丛书将民国以降,包括1972年台湾地区关于琉球问题讨论的文献资料第一次搜集整理出来。

     

        “四部琉书”

     

        中华读书报:您刚才提到这套琉球文献规划有四辑二十余种,能具体谈谈这套书都有哪些内容吗?

     

        陈占彪:我将这套文献划分为“中山世土·沿革史”“海表恭藩·使事纪”“海邦济美·殊域录”“永祚瀛壖·主权辨”四辑内容。我称之为“四部琉书”。

     

        “中山世土”系康熙皇帝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赐予琉球尚贞王的御书。该辑主题是“沿革史”。主要收录中、琉两国官员、学者所书写的琉球王国史书等内容。其中“琉球三大史书”(《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应当算是在我国学界首次整理、翻译出版。从这些琉球史书中,可以看到琉球的历史、政治、文化、风俗和社会生活的诸种面相。

     

        “海表恭藩”系嘉庆皇帝于1800年(嘉庆五年)赐予琉球尚温王的御书。该辑主题是“使事纪”。主要收录明、清两代中国册封使及其“从客”出使琉球的“使琉纪录”。明清历届册使的使琉球录是我们最常见的经典琉球文献,在我国台湾,《台湾文献丛刊》对之有所整理,在日本,原田禹雄的《册封琉球使录集成》(共11册)对之有所译注,而这些材料在内地尚未整理出版。这次除过将学界经常参考的诸种使事纪在中国内地首次整理出版之外,还将学界新发现的、以及编者独家发现的部分册封使和“从客”的诗文集中所出现的“与出使琉球相关”的内容第一次整理出来。或许可以说,此辑内容的整理出版,大大地丰富了数百年来形成的经典“琉球使事纪”。

     

        “海邦济美”系乾隆皇帝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赐予琉球尚穆王的御书。该辑主题是“殊域录”。主要收录自607年(隋大业三年)以来,特别是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奉中朝为正朔以来,“中文典籍中的琉球”。编者从正史、诗文、笔记、方志、舆图、类书、报刊、碑文中穷搜极讨、爬罗剔抉,集辑整理了所能见到的与琉球相关的诸种珍贵材料。这部分内容当是这套丛书中费时最多、费力最大、最有价值、也最为珍贵的内容。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中文琉球记录,琉球历史将如何记载和书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琉两国和谐融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永祚瀛壖”系乾隆皇帝于1739年(乾隆四年)赐予琉球尚敬王的御书。该辑主题是“主权辨”。主要集辑了1879年琉球为日本吞并之际,1945年琉球脱离日本之际,1972年美日私相授受琉球之际,社会各界讨论琉球的主权及其前途命运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当前琉球史料的出版无不止于清季下限,本辑首次编选整理了中华民国以来,以至1970年代的台湾地区关于琉球主权和归属的讨论材料。

     

        通过这四辑琉球史料,大概可以回答以下这些问题:琉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又拥有怎样的历史?中国与琉球长达五百余年的宗藩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如何,两国是如何彼此相待的?日本在明朝侵略琉球、清末吞并琉球、今天重占琉球的经纬如何?中国社会对琉球主权的讨论、琉球人的反抗侵略和复国运动情形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就能理解琉球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中华读书报: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先行出版的五本琉球文献的情况?

     

        陈占彪:这次先出五种文献中有三本是“主权辨”中关于清季琉球亡国史料。其一是东京大学博士李艳丽翻译的琉球人喜舍场朝贤著《琉球见闻录——又名废藩事件》。喜舍场朝贤,唐名向廷翼,任琉球王尚泰之“御侧仕”,相当于书类保管吏员。琉球废藩置县,不惑之年的喜舍场朝贤躬历其中。随后他将琉球亡国史事记录在案,并加以封存,直至1914,才从箧底捡出,公布于天下。从中可见琉球人的抗争和挣扎。此书自问世以来,向无中译本。其二是本人辑录的《从琉球国到冲绳县:琉球亡国史料辑录》,其中包括西里喜行辑“琉球救国请愿书集成”、清季中日琉球交涉档案、李鸿章与“琉球交涉”、何如璋与“琉球交涉”、《申报》琉球亡国记录、《万国公报》琉球讨论、黄遵宪论琉球、王韬论琉球、郭嵩焘论琉球等文献。其三是本人辑录的《清季琉球悬案始末》。此书辑录了自琉球灭亡的次年1880年至今,将近一百四十年来,中国(特别是台湾地区)、日本、琉球三方学者对琉球亡国的论述。

     

        还有两本,一本是本人整理的《使琉球录·明代卷一》。主要包括陈侃的《使琉球录》和郭汝霖、李际春同编的《重编使琉球录》两部分内容。特别是《重编使琉球录》一书,系首次整理。与传统使录不同的是,我们还补充了封使“个人文集中使琉诗文”和其时“朋僚赠送诗文”等大量与出使相关的珍贵内容。另一本是乾隆二十年,作为册封副使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穆的周煌所著的《琉球国志略》,周煌可谓我国人书写琉球史第一人,其所著亦是我国人所写的第一部琉球信史,其价值自不待言。

     

        这是目前所整理翻译出的五种琉球文献。

     

        当然,编印这么一套“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单枪匹马,势单力薄,谈何容易,然幸得商务印书馆的高度信任,各位朋友和学生的鼎力支持,方能略有成绩。对于这套丛书编者虽全力以赴,无奈绠短汲深,其中错舛之处,恐难避免,还有赖方家批评指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