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洛阳才子他乡老

    ——说韦端己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1月25日   12 版)

        “残萼不离枝上老,怜他红死红生”“数武高杨吹作海,半规春月淡于星”“玉阑今夕冷于冰,不堪玉手凭”……能写出如此凄艳动人词句的,不是古人,而是仿佛从唐宋穿越而来的徐晋如。这一次,他携手人气画师林语尘,在《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中言情画梦,与读者共同品味唐宋词人荡气回肠的别样人生。

     

        韦庄字端己,是由晚唐入五代的著名诗人、词人。自来温韦并称,《花间集》所辑录的词人,以温庭筠与韦庄成就最高,影响后世词风也最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比较花间词的这两大作家说:“飞卿句秀,端己骨秀,重光神秀。”重光是作品未收入《花间集》的南唐后主李煜。在古人那里,秀是比丽更高的审美境界,有钟灵毓秀、神清骨秀等语。说端己的词“骨秀”,意思是“其秀在骨”,就像一位娟娟美好的女子,她的秀美的气质是骨子里带来的,而不在眉眼肌肤之间。虽不及后主其秀在神,但已是非常高的评价。王国维又说:“飞卿浓妆,端己淡妆,后主则粗头乱服矣。”意思是说温词就好像一位浓妆艳抹、眼波流盼的女子,性感、火辣,魅力四射;韦词,则是淡扫蛾眉,薄施脂粉,秀雅大方;而李后主词却是粗头乱服,头也不梳,衣服也乱穿,却难掩其天香国色,那才是真正绝代的佳人。

     

        王国维自作《人间词》,其中有一首赠人之作《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他颂扬的这位未沾尘俗的少女,是北京城中酒家女子,年纪在十五六岁间。她平时总穿一身曳地的长裙,行动处一派自然,不似一般的受礼教影响的女子,走着纤纤细步。她在人群中回眸,嫣然一笑,便把世间的各种美女都比了下去。这位少女就像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花树,树端缀满了待放的花苞,她的绝世标格,只有“天然”二字才能形容。与她的天然态度相比,那位来自江南吴地的舞娘,尽管有着纤细柔软的腰肢,却显得太过造作了。由此可见,王国维的美学旨趣是反对人为的雕饰,而追求天然的情致,所谓“自然真切”。在王国维的美学序列当中,韦庄次于李煜而高于温庭筠。

     

        《花间集》选词最夥者为温庭筠,六十六首,其次是孙光宪,六十一首;端己的词选了四十八首,在数量上韦不及温,但我读端己词,总比读温庭筠词更多感动。这原因不是王国维所分剖的句秀与骨秀之别,也不是韦词比温词更加自然,而是因为温词多是代言之作,借人家的酒杯,浇自己的块磊,终嫌隔了一层;韦词却多有个人经历,蕴于词中。至于李后主的词,迥出温韦之上者,乃是因后主的人生最具悲剧性,他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浇铸成了后来者无法跻攀的词作。

     

        韦氏世居杜陵,端己的祖上韦见素,是唐太宗时的名臣,曾祖韦少微,玄宗时中书舍人。但到了端己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了。他自小慈父见背,家里经济也陷入了困顿。端己天生才敏过人,更济以力学,很早就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他的诗写得很秾艳,性格也疏旷不拘小节,与一般我们所理解的儒家士子不同。但他性情通达,见事明白,析理深刻,后来在政治上颇有一番作为,这是温庭筠所不能及的地方。

     

        端己在入仕以前,曾久居长安应考。唐代的科举,五十岁能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端己直到将近六十岁,才中了进士。广明元年(880年)他赴长安应试,偏遇上促使唐代灭亡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黄巢之乱。黄巢是一个杀人狂魔,他攻占长安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端己亦身陷长安城内,不能走脱,直到两年以后中和二年(882年)的春天,他才逃离了长安,取道往东,到了洛阳。中和三年(883年),他写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也是唐代最伟大的史诗《秦妇吟》。厥后流寓南方,先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给人做幕僚,再至婺州(今浙江金华),总之是间关万里,备尝苦辛。景福二年(893年)重赴长安应试,仍没考上,直到次年即乾宁元年(894年)终于中了,授官校书郎,当时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他在词中说自己是“洛阳才子他乡老”,跟我们想象的那种风流倜傥、年少有为的才子是很不一样的。

     

        《唐才子传》这样评价端己:

     

        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

     

        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薄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大致是说大唐经黄巢之乱,山河举非畴昔,加以人生的流离颠沛,无不增加他的愁怀诗思,他就像写《怀旧赋》的向秀、写《登楼赋》的王粲一样,内心孤独、悲凉,写出的诗文,可以与屈原的《九歌》、张衡的《四愁诗》,以及兰亭雅集的那些作品相媲美,感动人心。

     

        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晚清诗人文廷式也说,“生人之祸患,实文章之幸福。”人生遭遇的不幸,会增加诗料,但不会让本不具有诗人天性的人成为诗人,端己天生情感敏锐,中年以后,又饱经忧患,他的人生阅历,都成了他诗词的素材,但仍须经他性情的蕴酿,方得成为文学。这就正像蜜蜂酿蜜,最关键的不是花粉,而是把花粉变成蜜的转化酶。

     

        端己是在唐昭宗乾宁元年登进士第,直做到左补阙的官职。当时有个军阀王建,因镇压黄巢有功,任西川节度副使,唐昭宗派端己、李洵到蜀地宣谕旨意,王建看中了端己的才华,把他留下来了,做了王建的掌书记,不久升任起居舍人。王建自立蜀国(史称前蜀)后,端己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已是宰相之职了。前蜀的宪章礼号令,刑政礼乐,均是端己手订,不过到武成(王建称帝年号)三年,端己就逝世了,谥号文靖。

     

        端己是通经致用的儒家典范。他才干过人,在给王建做掌书记时,史载他“文不加点,而语多称情”。原来,唐五代时,写公文一定要写骈体文,既要有骈体文对仗工丽、词藻富赡的文体特点,又要晓畅明白,打动人心,殊为不易。端己写骈体的公文,属稿已成,不加点窜(修改),每句话却能把意思很明白晓畅,直入人心。当时西蜀有一县令,经常扰民,王建令端己作文宣谕,用作警告,端己写的不是死板的官样文章,而是以情理动之。文中有这样两句:“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意思是正当年成不好的时候,你就要给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要让战乱之后的老百姓再受一层盘剥。但说得入情入理,对仗又精切,所以这两句话流行一时,蜀地民众,也多藉这两句话,抵住了官吏的盘剥。

     

        唐代末年,内则有宦官专政之祸,外则有藩镇不臣之忧。唐昭宗一生被人胁迫,做着傀儡皇帝,先是受制于宦官,后来则受制于大军阀朱温。朱温出身就非常坏,他本是黄巢部下,后来反戈一击,投靠朝廷,改名为朱全忠。昭宗有一段时期被宦官囚禁,朱全忠把那些擅政的宦官杀掉,自己胁迫昭宗,得掌实权。这时候朱全忠就让昭宗改了一个年号,叫作天复,以示朝廷的恶势力已清。在天复年间,王建作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首领,很担心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所以就派端己到朝廷去入贡,真实的用意却是跟当时权倾朝野、实际的国家掌舵人朱全忠修好,大意略谓:你放心,我一定是你地方上坚强的后盾,你永远是大哥,我永远是小弟。端己有着非常好的外交才干,他不轻易说话,但只要一出声,就一定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朱全忠也对他十分欣赏。

     

        王国维曾说,有主观之诗人,有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客观之诗人必多阅世。端己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历史上很多的诗人,政治上、生活上幼稚得一塌糊涂,端己从宦后,却一直大得器重,他的政治嗅觉非常灵敏,判断力不是一般的好。天复四年,朱全忠终于等不住了,派手下把唐昭宗以及昭宗后妃等一千多人全部杀害,立昭宗子李柷为皇帝,即后来的唐哀宗。三年以后,又废哀宗自立为帝,同时改国号为大梁,并且还把自己名字改作朱晃。这时候他就派了使者司马卿到西川去,宣读“圣旨”。先至兴元,兴元节度使王宗绾把这份“圣旨”又派使者用驿马传给王建。王建很想恢复大唐,端己却看出大唐气数已尽,只劝王建说兵者为大事,不可仓卒而行,于是代王建起草复信,峻责王宗绾不能为大唐守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吾家受主上恩有年矣,衣衿之上,宸翰如新;墨诏之中,泪痕犹在。犬马犹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二月,车驾东还,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至谷水,臣僚及宫妃千余人皆为汴州所害,及至洛,果遭弑逆。自闻此诏,五内糜溃,今两川锐旅,誓雪国耻,不知来使何以宣谕示此告?(见《蜀梼杌》)

     

        责以大义,封住王宗绾之口,又勒令宗绾自决进退,司马卿一看此情形,只得悻悻然向朱全忠返报。

     

        梁篡唐后,端己与诸将佐劝王建自立为帝,他也成为前蜀的开国宰相。朱全忠自知无法统一全国,又派使者跟王建通好,信中卑词自抑,尊称王建为兄,端己一看书信,就明白朱全忠的用心,笑谓左右,说这是“神尧骄李密之意”。神尧,指的是唐高祖李渊。隋末之时,天下共有十八家反王,四十八路烟尘,都在反隋,李渊势力渐大,但仍不及瓦岗寨的首领李密,所以李渊给李密写信,把李密捧得很高,让李密自骄自大,出兵抵挡东都强敌,李家却专心一意扫平关中,据有关河之险,休养生息,直待其他反王鹬蚌相争,而坐收渔人之利。端己政治上的成熟老练,可见一斑。

     

        在古往今来的诗人词人当中,端己可算是非常另类的。他的另类就体现在,他在政治上非常成熟,可是情感上又非常地真挚非常地浓烈。他让我想起梁羽生先生的小说中有一章的回目:“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端己就是中年心事浓如酒的典型,他的情感是有阅历、有思想的人的情感,不是毛头小伙子的荷尔蒙冲动。他什么都经历了,什么都见过了,却仍然选择奋不顾身地爱,这才是耐人回味的诗性人格。正因为端己的词里包蕴的是这样一种浓烈深挚的情感,才更加的沉郁动人。

     

        怎么会是这样?我的看法是,端己的政治成熟、见事机敏并不是来自于他的天赋,而是来自于读书和阅历。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出身微贱,很小就懂得勾心斗角,看人眼色,这样的人往往能在政治舞台上青云直上,但却绝对不可能情感纯粹执着。因为这样的人从懂事起就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他把社会看作彻底的功利场,所有思考的出发点,所有选择的目的,无非是获取最大的好处,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像端己这样既有经世之才,又不失为一纯粹之诗人的。端己是宗奉儒学的士人,他读书出仕,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并不是为着追逐名利。儒家经典的实质都是政治哲学,端己就在经典中汲取了为政之道。另外,他从青年时期读书有成,开始考进士,直考到将近六十多岁,方才考中,这中间又经历黄巢兵燹,流寓江南时为人做幕僚,也锻炼了他的心智和才干。但是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是由其性情决定的,读书和阅历,没有戕贼他的性情,他以赤子之心对待感情,又以赤子之心忠君爱民,在政治上,端己智而不诈,在情感上,端己深情眷眷,他是一位诗性的循吏。

     

        端己诗集名《浣花集》,集名浣花,是因为端己希望成为杜甫一流的大诗人。他自到成都后,觅到当年杜甫在成都住的浣花溪的遗址,那里本有杜甫的草堂,其时房屋都已坏,但柱基仍存,于是他教人芟草培土,重加整治,新建草堂居住。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弟韦蔼给他编集子便叫作《浣花集》。

     

        但是在《浣花集》里面,偏偏没有收录端己一生写得最好最重要的那首长诗《秦妇吟》。这首长诗一直湮没了一千多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人们才重新阅读到了这首旷古烁今的史诗。

     

        端己写《秦妇吟》,诗成耸动天下,人称“秦妇吟秀才”。(唐代的秀才,就是进士的意思,跟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最低一层学位不是一回事。)但一千多年中,人们仅能从诗话里知道,这首诗里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二句。又传说端己出仕后,因这两句得罪当时官场,故“深讳之”,不愿谈及此诗,还作了《家戒》,要子子孙孙不得“垂秦妇吟障子”。原来,唐代用一种透光性很好的纸糊在木架上,做成分隔室内外的窗户,叫作障子,今天日本民居仍多用之。障子上往往会印上一些图画或诗句,《秦妇吟》就成了当时障子商人用得最多的素材。既然连秦妇吟障子都不许使用,其诗不收入《浣花集》,也就没有悬念了。

     

        当代学者俞平伯先生,对于端己深讳这首诗的原因,有着另外的考释。他认为《秦妇吟》鞭挞黄巢,更鞭挞了当日围城的官兵。其时黄巢被围困在长安城里,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却是没有食物来源,于是就开始吃人肉,把城里面的人都吃光了,就向围城的官兵买。官兵从山里抓来老百姓,卖给黄巢的队伍当饭吃。这样官兵不用拼命,就能得钱无算。这一段历史,当朝者当然想要从人们的记忆中永久抹去,端己后来担心因此诗招祸,也就可以理解了。

     

        《秦妇吟》是一首长庆体的长诗。长庆体,是唐代长庆年间由白居易和元稹创立的诗体,在体裁上属于长篇的歌行,音节和婉,文辞绮丽,多用对仗,擅长铺叙,故殊便于传唱。我们且来看下面这一段,写战乱之后的萧瑟破败: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文辞绮丽哀怨,又明白如话,这正是长庆体的特色。

     

        传统文学史认为端己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在唐代做官,后期是到西蜀,“委身伪朝”,在王建手下干事,前期创作以诗为主,后期以词为主。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端己本有美姬善文翰,王建托以教宫人为词,强行夺去。端己无可奈何,作《谒金门》词忆之,姬闻之不食而死。这种传说只可当小说家言,当不得真。只要细读韦词,就知无论说端己词多作于仕蜀时,还是说《谒金门》词是怀念被夺的姬人,都不思之已甚。

     

        实际上,端己词主要作于他流寓江南直到中举后不长的那些年。他作品中的情事不像李商隐诗那样迷离惝恍,而是有非常明晰的时间序列。他的词都是写一己之情事,没有特别的寄托。比如下面这首《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pìng)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明是在京应举思念爱人之作。词中的女主人公,当时他在流寓江南时所识,故结句希望与她携手进京。首句中的更(gēng)漏,是古时计时工具,是用铜壶钻孔,往下滴水以计算时刻,古时一夜分作五更,每一更有人击柝鸣锣,宣布更点,叫作更鼓,故计时工具称作更漏。更漏内的水已干,不再往下滴了,即所谓更漏残,那就是五鼓天明,夜色将尽,还是睡不成觉。何以夜夜失眠呢?因相思之情,备极残酷,故展转反侧,不能成睡。次句则云既不能寐,不如倚着栏干,看看天上的月色,寄托伤心吧。第三句“想君思我锦衾寒”写得不是一般的好,他不说我在想你,而是说想着你在想我之时,虽然盖着锦被,但是孤独难遣,依然感到寒冷。这样,情感就更深入了一层。

     

        过片有可能暗用唐元和年间诗人崔郊的诗《赠婢》典故:“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先秦时,惟有贵族的家庭,屋宇才许雕饰,普通老百姓,只能住不经雕饰漆画的白盖之屋,是谓白屋,故画堂一般指权贵豪富之家。女子既已嫁入豪门,画堂虽仅咫尺,而两人之间的距离却深似大海,在思念她时,只能拿从前的书信慰解相思。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该女子本出身于一豪富之家,因家中阻挠,不能与尚未释褐的端己结缡。结句还蕴有万一的希望,若是天可怜见,我们有机会再在一起,我又能高中进士,到那时携手游览京城,当时何等愉快?

     

        《花间集》里还有端己的五首《菩萨蛮》,这五首一气呵成,与温庭筠的十四首作于不同时、不同地不一样。这五首词,也并不是像张惠言所讲的那样,是入蜀为官怀念唐王寄意忠爱之作,而是他在洛阳应举,怀念江南所作。江南本来也不是端己的家乡,但他在长安饱经战乱,流寓江南的日子反倒是难得的安乐时光,加以在洛阳应举,前途未定,追忆江南旧欢,思归不得,情绪十分复杂。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五首是一整体,但又可分前后两个层次。前三首为一层,重在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又是一层,重在寓居洛阳的所经所感。

     

        第一首是劈头直入,由江南情事直接写开去。第二首是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第三首画面,是立足现在,追忆江南,有今昔对照之概。“如今却忆江南乐”一句领以下七句,一气贯注直下,笔力很是惊人。一结“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一决绝语。所谓决绝语就是用发誓的方式说话,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饰手法,在诗词当中用上这种修辞手法,感觉就像是古乐府,非常地质朴非常地有力。

     

        台湾的萧继宗教授,评说这三首词的结尾,说:

     

        此三首后结,首云:“劝我早归家”,次云:“未老莫还乡”,末云:“白头誓不归”,实有层次,年愈老而语愈坚,思愈深而情愈苦。

     

        堪称独具只眼。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有些情感有些东西有些人他是永远不会变的,反而是时间越久,他心中的苦痛也就越加深挚。端己正是这样一位性情中人。

     

        从第四首开始,转为现在时。“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表面上很旷达,有人生苦短,宜及时行乐的意思,实际上用在这里是反语。端己的生命态度极其认真,在词中故意说跟自己生命状态完全不同的话,反而显得更加的沉痛。第五首是对前四首的一个总结,也是端己对他现实人生的冷静观照。“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老而无成的才子,对着春光,尤其是冠盖如云作为陪都的洛阳城的春光,心中的郁结可想而知。“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魏王堤是指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堤坝,为当时名胜,因曾赐给魏王李泰为苑囿,故称魏王堤。“柳暗”,是柳色转深,春天将尽了。见物候变异而心转迷,迷的是什么呢?作者并没有点明。他是把心中无限的悲伤,无限的矛盾痛苦,无限的绝望,全都藏在心底,只是告诉你,主人公心事转迷,他的心里面是有多复杂多么难受,你自己去品咂。

     

        过片“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是说桃花漂在澄明透澈的春水之上,水面上浮游着对对鸳鸯。自《诗经·桃夭》之后,桃花就有与婚姻、爱情相关的意义,鸳鸯当然更是爱情的象征,故很自然地,主人公想到了远方的爱人:“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个结句称得上是神完气足,情感特别充沛。

     

        朱庸斋先生说:“韦庄之《菩萨蛮》与温庭筠风格不同。温词作风古艳,韦词作风古朴。温词‘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写无人之境,幽峭而哀怨;韦词‘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有人之境,和谐、舒畅而静谧。可见韦庄善于搜索突出之典型景物,加以描绘,以表现当时之境况。”温词开出后来吴文英一路,韦词开出后来姜夔、张炎一路,前者秾艳精雅中,饶蕴幽怨,后者清丽妩媚中,自寓精壮。

     

        端己的词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贺裳《皱水轩词筌》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端己‘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拼(pán),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这首词堪为韦词压卷,好就好在写得非常地决绝。端己哪里是在写怀春的女子,而是借这位女子的口,写出自己一毫不肯苟且的生命态度。他用生命的炽热与真诚,泼画出花间词的又一个高峰。

     

        (本文摘自《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徐晋如著,长春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3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