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2月07日   01 版)

        禅宗:中国的宗教革命

     

        根据“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的观念,人类思想是超越民族性、国家性的,乃是一个整体,所谓“西方”的思想与“东方”的思想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结合唐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后期,大量禅僧东渡日本、韩国等国,向外传播禅法以及元朝时期大量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事实,近代西方的宗教革命乃至整个启蒙运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等,其中也包含着相当多的东方文化成分,其根源未必完全属于“西方传统”。换句话说,一场思想革命,可能在一个地区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以归之为社会和历史条件不成熟亦即佛教所谓“因缘不具”,但其根本精神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或外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待其条件成熟之后,而出现各种“变种”,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其中亦深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佛教贯穿着的“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精神——这或许可以视为佛教之真精神命脉之所在。

     

        (详见9版)

     

        辜鸿铭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件”始末

     

        辜鸿铭的人生留给后人的谈资可谓丰厚,他早在13岁即赴欧留学,在中国留学史上可称前辈。通晓英、德、法、拉丁、希腊等近十门语言,罕见的语言天赋成为他嘲笑和捉弄洋人的重要资本。然而留学归来的辜鸿铭,却在风起云涌的西化浪潮中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菊残犹有傲霜枝”式的小辫子,对纳妾制、廷杖制等中国传统制度的全力辩护,连同“茶壶与茶杯”的奇特言论、嗜好“金莲”等的怪异行为,使他成为进步青年眼中不合时宜的旧人。但正是这样一个被青年视为落伍的旧人,在近代中国竭尽所能地为捍卫民族尊严而斗争。

     

        (详见13版)

     

        吴宓与《武汉日报》的因缘与纠葛

     

        1947年11月,有学生致函吴宓责难他编辑时潦草敷衍,出现不少错误。如此种种影响了吴宓的心态,他多次表达了辞职的意愿,却被王楷元、程千帆等劝阻,郁结不已,曾说到:“欲救国益世,必须人人勉为真诚不苟。……不苟者,每日公私大小事,皆必尽我之责,心眼口手俱到。详为计划、力图补救。又不虚言,不过取。不偷看人信。甲款不作乙事用。张书不借李读。中西文字拼写正确,笔画清楚。为上帝苍生爱惜片纸微物。常准备卸职离世,立可交代。”进入12月,他与报社的矛盾愈演愈烈,终至无法挽回,从其日记即可见一斑。

     

        (详见14版)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的边界:鲍勃·迪伦的音乐是不是文学?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齐默尔曼(RobertZimmerman)。这是典型的犹太人姓名,他改名或转变身份可能是为了掩盖其犹太背景,但更有可能是为了商业利益,卖更多的唱片。1979年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宣布皈依基督教,成为一个“重生的基督徒”。其实,宗教在迪伦的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其实,从他的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子,说明他并不是虔诚于某个宗教,而是将不同宗教传统和思想融汇于他的艺术想象之中。到底鲍勃·迪伦的歌词能不能算文学?他的歌词作品与美国当代的优秀作家,如唐·德里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托马斯·品钦、科马克·麦卡锡、查尔斯·西米克、菲利普·罗斯等相比,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到底鲍勃·迪伦的歌词仅仅是“顺口溜”?还是有它独特的文学性?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瑞典学院的选择,而不是仅仅把它理解为“对美国文学的侮辱”,或者企图“将欧洲的文学标准强加于美国”。

     

        (详见17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