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我与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的故事

    顾朝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1月16日   11 版)
    《中国城镇体系》
    《比较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

        2017年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周年大庆,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忠实读者和谨慎作者,当然欢天喜地。为了表达由衷的敬意、期许和怀念,作本文记之。

        我的老师宋家泰先生,中国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据说早年曾经在商务印书馆学徒做编辑两年,在其言传身教之中展现的对文书篇章、语言逻辑、文字加工的编辑能力超群,使学生们佩服敬仰,从而也转向对中国最老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敬仰和崇拜。事实上,商务印书馆就是这样进入我的心灵的。

        1987年10月我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城镇体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胡焕庸、吴传钧、严重敏、杨吾扬、李德华、徐兆奎、洪焕椿、胡兆量、董鉴泓、吴明伟、佘之祥、蒋赞初、许学强等先生进行了论文评审,收到了良好评价。当年12月完成论文答辩,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我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吴传钧先生、胡序威先生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其后的三个月中,南京大学历史系洪焕椿先生、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学家徐兆奎先生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历史发展”部分从史学和史实角度进行了批改和校订,让我这样的历史学的门外汉感到受宠若惊,衍生出出版这本学术著作的意念。

        从南京来到北京,自然有了结缘商务印书馆的机会。首先我拜访了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南京大学校友周舜武先生,他引荐当时的地理编辑部杜永清主任,由此开始了我的第一本专著的出版旅程。记得1988年9月我提交了手写书稿,编辑、加工、出版历时四年,到1992年3月《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正式出版。杜主任对我这本书可以说倾尽心血,仅仅编辑加工大概花费了他两年时间,对书中每一条史迹都进行了审核,有的还进行了多种工具书和多学科的查证,老先生的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至今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其后的校对、出版,周舜武先生担任地理编辑室主任期间也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商务印书馆“无差错”的编辑校对传统令人折服,不仅校对科的三校人员认真负责,也让我这样的年青作者参与其中,我是“硬硬地被看校对稿六遍”,到最后由衷地表达“这辈子大概不会再看这本书了”的感叹!这就是我和商务印书馆打交道的第一次经历,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编好书的真谛,可以说受益无穷!事实上,这也是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从中感悟到编辑的伟大、耐心和奉献,感悟到真正的、好的编辑“首先是科学家,其次是化妆师”,感悟到好的出版社是文化弘扬和传承的“加油站”,知识扩散的源头,学科发展的“推进器”。1992年我在商务印书馆独立署名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逐渐形成在国内的影响力,而且一直延伸到海外,首先在中国香港,后来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专门发表了书评,给予本书的学术评价非常高。后来在与同行聊出版、聊书,还有“看你那么多本书,还是第一本最有分量”的评价。是的,知道了这个过程,也就自然而然觉得这本书的分量之所以那么重,除了我的努力,又有多少“杜永清、周舜武”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

        1997年1月我向商务印书馆提交了我和研究团队的书稿《中国城市地理》,叶冰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她倾注了三年时间进行编辑加工,1999年11月图书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中国城市地理的专著,填补了人文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空白。对研究团队来说书稿的组织架构、研究深度是挑战,对年青的编辑来说深奥的学科知识和加工能力提升更是挑战。现在来看,这本书做到“最好”了,2004年第三次印刷即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文库”,也被全国多所大学作为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目。这本书至今印刷了3次,发行近万册,体现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价值。

        1995年我去比利时鲁汶大学合作研究,带回“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路,在时任住建部副部长赵宝江、城市规划司邹时萌司长和张勤处长的推动下承接“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历时三年完成研究,1999年5月提交书稿给商务印书馆,责任编辑为田文祝博士,1999年11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世纪之交中国步入加速城镇化时期的研究专著,在项目评审时研究成果受到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杨伟民副司长的高度肯定,也为“九五”规划和国家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国家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社会响应和市场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在台北印刷了繁体字版在世界各地发行,全球主要大学的图书馆都收录了这本书。

        2005年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40435013)”资助进行中国城镇化研究,翻译国外学术名著成为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三部译著。2007年翻译出版布赖恩·贝利的《比较城市化》,李平博士任责任编辑,这本书事实上是针对国内关于“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的路径展开研究的,全书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走过的不同的城市化道路,2008年以来共印刷6次,发行18000余册,2010年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0年翻译杰拉尔德·G.马尔腾的《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孟锴博士任责任编辑,2010年正式出版。这本书是我翻译的图书中最喜欢的一本,原理深入浅出,老少皆宜,高级知识分子和中学毕业生都可看懂,对当下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2011年我当选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组织翻译理查德·P.格林和詹姆斯·B.皮克的《城市地理学》,责任编辑为田文祝博士,这是一本涵盖了城市地理学的传统内容,并运用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实证和案例、GIS技术和空间分析等,解释城市地区内部和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优秀教材,对促进我国城市地理学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2016年南京大学主导的国家“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人文社会科学E-book工程入库图书遴选,人文与经济地理领域备选书目45本,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就有七本,《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列第一名,《中国城市地理》列第16名。最重要的是自2008年我主编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不定期刊物),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李娟博士、姚雯任责任编辑。图书自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8个年头,出版21期,在全国城市与区域研究领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来源辑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辑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辑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辑刊等,在国内外产生相当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走过了灿烂辉煌的120年,最近30年的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地理编辑室的发展,甚至包括办公室的变迁和编辑的流动升迁,我都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它就是“我的心中之城”,是我的出版圣殿和精神家园。

        我爱你,商务印书馆!我爱你,地理编辑室!(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