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里下河文学流派”从模糊走向清晰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0月19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如果说2013年“里下河文学流派”首次提出曾引起文坛质疑的话,在第四届全国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对这一流派的命名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里下河文学流派刚刚提出时曾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近年来里下河文学流派通过不断的研讨、发表文章、出版年刊等扎实的工作,解决了文学流派的命名、边界、对象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的问题,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特征、内涵进行了充分阐释和深入挖掘,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已成为文学版图里充满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流派,不但得到认可,其研究也取得很大成果。

     

        “里下河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内审团里生长出来的,通过盘活地方文学传统和资源,里下河文学流派从争议到认可的生产过程本身就值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里下河文学流派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从里下河这个“地方”走出过汪曾祺、高行健、曹文轩、鲁敏、毕飞宇等著名作家,而是数量可观的“文学无名者”——大量的普通人成为自觉的写作者,有着各自职业的所谓“业余作者”。而在当下整个中国文学生态中,需要正视的恰恰是这些“业余”的地方性写作者之于其个人的精神建构,之于地方文化建设,之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意义。

     

        江苏省作协创作中心副主任徐晓华以“里下河:城乡表达的现在与未来”为题,从里下河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纠偏文学界对里下河文学的习惯性思维。她认为,在此前有关里下河文学的讨论中,绝大多数的视角都将它定位于乡土文学,很少顾及到这个流派中的城市表达。事实上,遍布于里下河文学的各种文体,城市书写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具体到里下河文学的创作个体也是如此,从老一代的汪曾祺,进而到毕飞宇、刘仁前、罗望子、朱辉、王大进、顾坚、鲁敏、庞余亮、刘春龙等等,他们的写作都可以说是亦乡亦城。以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而言,就相当典型,呈现出由乡到城的写作序列。其他作家也大抵如此,而且按照现在的总体创作趋势,其城市书写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王干、汪政、费振钟、徐可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们对里下河文学流派阐述了深入的见解。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近几年来对里下河文学展开的持续研讨,使里下河文学流派创作的影响日益扩大,也展示了对里下河文学研究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此次会议云集了国内众多年轻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将进一步推动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走向深入。大家既能围绕里下河文学展开研讨,又能从中获得滋养,接地气、得灵气、酿大气,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