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乡村幼儿园要有乡土气息和文化传承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10月12日   18 版)

        春天种的西红柿、黄瓜结了好几茬儿,从地里刚刨出来的花生生吃很香,在树林里放羊不是想的那么容易,认识谷子、小麦、高粱等十几种庄稼……两年时间里,“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三个地方进行试验,“长势喜人”。(9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因地制宜的乡村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学前教育依托乡村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华夏项目”将社区和家庭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自然、感知乡土、体验亲情。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适应农村的自然环境、由当地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传统的地方知识,逐渐被现代的外来知识所替代——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如何利用,通常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可是,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通常是精神家园的巨大破坏。

        尽管许多乡村幼儿园在办学条件上与城市幼儿园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二者的教育模式却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在“应试要趁早”的成功焦虑的裹挟下,幼儿园大都注重智力开发和技能培养,为将来孩子参与应试教育做准备。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许多幼儿园遵循的是“有用还是无利”的工具理性,而不是“应该还是不应该”的价值理性;教育的功利化,让“揠苗助长”在不少幼儿园上演。

        五谷不分没关系,反正考试的时候又不考;体验农活费时费力,还不如让孩子学个舞蹈……近在咫尺的乡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不能让孩子们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反而让他们对农村的一切产生隔阂甚至厌弃。“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让许多农家子弟成为“漂泊的候鸟”,难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不能让所有的乡村幼儿园都成为城市幼儿园的翻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过早地进入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构的樊笼里,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乡村幼儿园,“华夏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在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过程中,乡土文明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有乡土气息的乡村幼儿园,不仅有助于乡土文明的传承,也有助于提升孩子们对农村和土地的价值认知;“华夏项目”尽管也存在着师资不够、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却为学前教育另辟蹊径。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固然有摩擦和碰撞的地方,却不能顾此失彼;学前教育要走出同质化、模式化的价值迷失与错位,有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供给。

        武汉市洪山区杨朝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