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大家读大家,推动全民阅读

    丁帆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8月10日   03 版)

        儿时读《十万个为什么》,大家从阅读的乐趣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一些科普常识。常与一些作家与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一批科学家为普及科普知识绞尽脑汁地为非专业读者和中小学生写书而并不成功的范例,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其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这也归咎于多年来我们文学教育的缺失,而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

        于是,我们突发奇想,倘若中国当下的一流作家和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换一种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让他们走进文学作家作品的历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来触摸经典,读出另一种不同凡响的音符来,谈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中如何汲取古今中外文史哲大家写作营养时的切身感受,为最广大的普通作者提供一种阅读的鲜活经验……如此这般,岂不是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人文素养提升和写作水平提高的快事吗?更是一件有益于民族文化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由来,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能轻松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

        因此,我们试图约请包括文、史、哲、艺四个学科门类学有专攻的优秀学者,以及在创作领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分别来撰写他们对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独特解读,以期与广大的读者诸君共同携手走进文化的圣殿,去浏览和探究中国和世界瑰丽的文化精神遗产。

        无疑,文学作为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面包,但是却不能没有文学的滋养,作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营养补给,她是人之生存精神食粮。作为专家的文学教授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作为在第一线进行创作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地感染普通的读者与大中小学的学生。

        如今,许多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都相继引进了一批知名作家进入教学科研领域,打破了“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摇篮”的学科魔咒,但是,他们并非只是一个学校的“花瓶”,其进入课堂的功能又何在?他们对于大学的人文教育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其实,这种培养模式十年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引进王安忆做创作专业教授的时候就开始尝试了。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课堂实验,在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他用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奇好!他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是在娓娓叙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涵了一种从形下到形上的哲思。他开讲的第一篇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在初中课本里就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个被许许多多中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却在他口吐莲花的叙述中划出了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讲稿甫一推出,就在腾讯网上疯传,由此,足以说明大家更喜欢这样施教,仔细想来,这样的文本解读不就是替代了我们大中小学师生们都十分头疼的写作课的功能吗?不就是最好的文学鉴赏课吗?我们的教师之所以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有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而没有实践性的创作经验,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余,这显然是不能打动和说服学生的。反观毕飞宇的作品分析,他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而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却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创作第一线的作家也来操刀“解牛”的缘由。我们将陆续推出当今著名作家解读中外大作家的系列丛书,就是想弥补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分析不足的遗憾,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

        有些搞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擅长于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更有学术的权威性,但是,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脱下学术的外衣,放下学理的身段,用平实的描述语言来生动地讲解中外文学的名人名篇。同样,在解读世界文学名人名篇之时,我们不但约请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者执牛耳,还将倚重一批著名的翻译大家担当评价和解读名家名作的工作,把他们请进了这个大舞台,无疑是给这套丛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几十年来,许多史学专家撰写出了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样引起了广大普通读者热切关注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散文笔法来写历史事件,此种文章蔚然成风,博得了读者的喝彩,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虽然余秋雨的历史随笔《文化苦旅》影响甚大,却尚不足以支撑文化散文的大厦,像夏坚勇那样的历史大散文《淹没的辉煌》和《绍兴十二年》,笔墨生动又不失史实的揭示与借镜的功能,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风格。我们试图在这套丛书中凸显这样的文风,让史学知识普及在趣味阅读中完成全民阅读的使命,这同样有赖于史家和作家们将春秋笔法融入现代性思维,为我们广大的普通读者开启一扇窥探深邃而富有趣味的中外历史的窗口,从中汲取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核心素养。

        哲学虽然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它又是一个民族人文修养的金字塔,怎么样让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灰色理论变成每一片绿叶,开放在每个读者的心头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像六七十年前艾思奇那样的普及读本显然已经不能吊起现代读者的胃口了。我们试图约请一些像周国平那样的专家来为这套丛书解读哲学名家名作,找到一条更加有趣味的解读深奥哲学的有趣快乐途径,用平实而易懂的解读方法将广大读者引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名人名著的长河中,让国人更加理解哲学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的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汲取人文素养有一个形而上的认知,这恐怕才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所在。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支持这套丛书的出版,相信他们会把这套丛书打造成一流的普及读物。

        “大家读大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她,希望她成为我们民族人文核心素养提升一个大平台,为普及人文精神开辟一条新的航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