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苍苍,剡溪泱泱,山清水秀,作育栋梁。章镇镇小,我的母校,童年起航,育我成长。
2015年11月,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小学方校长来北京师范大学开会,我们有机会在一起愉快品茗聚谈。当获悉我的母校章镇镇小已建校一百余年,今年将出版校史时,我真是抑制不住地激动,因为我是喝剡溪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章镇人,也是章镇镇小1962届毕业生、章镇初级中学1965届毕业生。我的父母早年也是章镇镇小的学生,只因生计所迫,都没有读到毕业。方校长说,当他在学校档案中查阅到我是从“章小”走出去的北师大教授时,十分高兴,希望我能为母校做点事,第一件事就是为校史作序。我几乎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我的生命记忆中,永难磨灭的是故乡与母校。
我的故乡章镇,今属浙东绍兴市上虞区,古属会稽、始宁县。章镇背山面水,这山和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文故事”。这山名“姜山”,突兀地耸起在万顷田畴之上,因形似生姜而得名。山虽不高,有仙则灵。这“仙”就是中国山水诗的诗仙鼻祖——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385年—433年)。章镇在历史上哺育过比谢灵运更早的东汉哲学家王充(27年—约97年),章镇滨笕茶山上至今还保存着“王充墓”;产生过越窑那种名扬天下的青瓷文化。镇前流过的那一条蓝色的剡溪/曹娥江,更是一条文化之江、唐诗之江。流经嵊州的剡溪,到章镇分界,再下去就成了曹娥江。曹娥江下游曹娥庙里的“曹娥碑”,因东汉文学家蔡邕“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隐语题辞而闻名天下。曹娥江中游有东晋名相谢安的隐居地东山,成语“东山再起”即源出于此。曹娥江及其上游的剡溪,曾吸引过无数唐朝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更有赞誉越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名句:“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章镇距绍兴城区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和我外公家一个台门里有一位老先生,从前当过章镇镇小校长,他曾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毕业于鲁迅任校长时的绍兴师范学校。与张爱玲写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婚书的胡兰成是章镇胡村人,胡兰成名节有亏,但他的《今生今世》则是一部研究张爱玲绕不开的散文名著,其中有不少文字写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章镇地区的民俗风情、岁时物产,以及《踢脚班班》等章镇童谣、小康王罗隐等民间传说。
我的故乡章镇实在是一个“人文渊薮”之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培植着独特的文脉传承。上虞素有“上数章镇,下数崧镇”之说(崧镇即崧厦,夏丏尊的故乡),今天的章镇更是一个四季水果飘香、物产丰美的生态绿地。我十分感激上虞的父母官制订了“北工、中贸、南闲”的总体规划蓝图,将地处虞南的章镇定位为“绿色、农业、休闲”,南闲组团的核心,这使章镇远离了污染、噪音与雾霾。今日章镇已发展成为浙江省级中心镇、浙江省级生态镇和绍兴市绿色生态乡镇。
据章镇镇小校史揭示,章镇镇小的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金氏义塾”。1913年,姜山脚下的伴月庵被辟为“虞南高等小学”。从此,这一方林木葱郁的庵堂响彻着一代代章镇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与歌声笑声天籁之声。百余年来,章镇镇小曾十五次易名,一次迁址,但“尚德、求知、健美”的校训与不断求索、与时俱进的精神则由一代代师生坚守承续了下来。
时代进入21世纪,章镇镇小已驶入了提挡升级、跨越发展的快车道。章镇镇小在取得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标准化学校、绍兴市窗口学校等一系列殊荣的基础上,如今正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下真功夫做大文章,打造既具有章镇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又把握新世纪新教育时代精神的一流学校。作为一名章镇游子,同时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对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溢满满的信心,对母校老师的智慧和勤勉深表敬意。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光荣的职业,捷克教育家杨·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更光辉的职业了。”新世纪的一代教师担负着更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弘文励教,继往开来,斯文在焉,其学大矣。祝我的母校章镇镇小日日新、又日新,瞄准一流,强校升位,取得更大成绩。